以下介紹幾種茶樹根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茶苗白絹病
1、1分布及癥狀: 茶苗白絹病是一種常見的苗圃根部病害。分布范圍廣,為害嚴重。除茶外,尚能為害瓜類、茄科、麻類、煙草、花生等200多種植物。發生在根頸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綿毛狀物,擴展后繞根頸一圈,形或白色絹絲狀菌膜,可向土面擴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狀菌核,由白色轉黃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層腐爛,水分、養分運輸受阻,葉片枯萎、脫落,最后全株死亡。
1、2病原:是一種擔子菌亞門薄膜革菌屬的真菌。菌絲體初無色,后稍帶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圓形,表面光滑、堅硬,黑褐色。在濕熱條件下產生繁殖體,即擔子和擔孢子,但不常見,傳病作用也不大。
1、3發生規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組織上越冬,干燥條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溫濕度適宜時萌發產生菌絲,沿土隙蔓延或隨雨水、灌溉水、農具等進行傳播,侵染幼苗根頸部進行為害。高溫高濕有利于發病,以6~8月發生最盛。土壤粘重,酸變過大,地勢低洼,茶苗長勢差,以及前作為感病寄生地,病害發生亦重。
1、4防治方法:選擇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園排水,改良土壤,促進苗木建壯,增強抗病力。感病苗圃應及時清除病苗并進行土壤消毒。藥劑用50%多菌靈500倍液、0.5%硫酸銅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葉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2、茶根癌病(與茶苗立枯病比較)
2、1分布及癥狀: 主要為害茶苗,在部分茶區發生嚴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見,主側根均可受害。病菌從扦插苗剪口或根部傷口侵入,初期產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漸擴大呈瘤狀,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個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規則的大瘤。瘤狀物褐色,木質化而堅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須根減少,地上部生長不良或枯死。
2、2病原:茶根癌病菌為野桿菌屬[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細菌。菌體短桿狀,具1~3根極生鞭毛。在普通培養基上形成灰白色圓形菌落。發育適溫為25~29℃,致死溫度為51℃(10分鐘)。在pH7.3時發育最好。
2、3發生規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組織中越冬。次年環境適宜時,借水流、地下昆蟲及農具傳播為害。病菌從苗木傷口或切口處侵入,在組織內生長發育,刺激細胞加速分裂,產生癌瘤。
2、4防治方法:要嚴格苗木檢查,防治地下害蟲,減少根系傷口。苗木必要時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鐘消毒后再移栽。
3、茶苗根結線蟲病
3、1分布及癥狀: 主要分布于溫暖的產茶區。此病是由一種很小的線蟲引起,當線蟲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腫瘤,形似黃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無須根,畸形,有時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生長衰弱,葉片發黃,干旱季節葉片易大量脫落而枯死。
3、2發生規律: 根結線蟲是喜高溫干燥的好氣性生物,1年發生多代,當土溫達25~30℃,土壤濕度為50%左右時,在地勢高、土壤結構疏松的沙質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線蟲在表層土壤比在下層土壤發生多,10℃以下時即停止活動。
3、3防治方法:
①選擇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種過花生、瓜類、豆類、紅薯等作物的地則不宜作苗圃,盛夏應將土壤深翻,在陽光下暴曬10天后再翻1次,可殺滅土壤中的線蟲。
②對已發病的苗木應增施磷肥和鉀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時用石灰消毒或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茶紫紋羽病
4、1分布及癥狀:分布于各產茶區,但在華北和華東發生較普遍。此病主要發生于苗期及成株期,為害根部或根頸部,先是須根腐爛,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側根,腐爛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滿紫褐色絲狀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顆粒狀茵核小莖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紅色的苗絲包圍,質地柔軟;易剝落,根部皮層也易剝落,嚴重時地上部分萎蔫,新梢發芽減少,病株枯死。
4、2發生規律: 一般在高溫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發病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過度干燥的茶園易發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隨農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蟲及根部接觸而傳播蔓延,調運帶菌的苗木和土壤時也可進行遠距離傳播,連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發病。
4、3防治方法:
選用無菌健苗令發現病苗及時挖除燒毀,工具用后洗凈,然后對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時,或50%的多菌靈l000倍稀釋液浸根半小時后再種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園注意排水,澇前應挖好排水溝。前期種過紅薯、馬鈴薯和果樹且曾發生此病的土地,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畝用2.5千克加細土進行拌土消毒,或用福爾馬林30倍稀釋液澆灌土壤,發病初期用高錳酸鉀或多茵靈1000倍稀釋液澆灌根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