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的公路驅車進入云南省紅河州綠春縣,沿途的風景隨著前行的車子而改變。褪去了裸露在外的紅土,大山逐漸被綠色外衣覆蓋,清澈的山泉汩汩流下,薄霧氤氳在山間,適宜的溫度與濕度,哈尼人的茶樹在這里孕育出生態而獨特的味道。
自1980年起,原產于綠春的紅河名茶——瑪玉茶連續三屆獲得云南名茶稱號,產品遠銷俄羅斯、法國、巴基斯坦、韓國等國家。經過4次發展高峰,綠春茶產業逐漸形成規模,截至2018年底,全縣有23.8萬畝茶園,茶葉種植戶占全縣農業戶的88%,其中78%的種植戶以茶葉作為第一收入來源。 近年來,綠春縣通過對茶葉提質增效技改、增加投入扶貧資金、引導茶園走有機發展道路、打響茶品牌等一系列舉措,讓茶產業這一綠春傳統優勢產業涅槃重生,在農戶增收脫貧致富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發揮重要作用。
夯實基礎 打造有機生態茶葉
8月盛夏,綠春縣漫山遍野的茶樹迎來一年中生長最快的時期。一大早,大興鎮阿迪村村民張明紅就和家人帶上午飯上山了,直到太陽快落山,才背著滿滿的茶葉回家。
在哈尼族群眾的心里,茶葉和梯田同樣重要,不僅關乎一家人的生計,還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以前哈尼族群眾喝的都是山里流出的水,每逢雨季,水質會渾濁。”張明紅說,喝了這樣的水容易患上腸胃疾病,于是,聰慧的哈尼群眾以茶做“藥”,將茶葉放到水中一同煮開后再飲用,“茶葉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這樣,哈尼族群眾在雨季也不怕沒水喝了。”
如今,有了健康的飲用水,哈尼族群眾鮮少用茶煮水,茶葉卻仍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小時候,家里賣茶供我上學,現在,我們家里賣茶供孩子上學。”哈尼族群眾像愛護梯田一樣,愛護著茶樹。
“阿叔,這是我家屋后的老樹茶,你幫忙看看可適合做白茶?”一大早,三猛鄉蘇丫村村民李得生拎著一包茶葉找到林益蘇丫茶廠總經理陶曉林,請他指點一二。三猛鄉地處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世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群眾與森林、梯田、茶園相依相伴。“這里的臘姑梯田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重點保護的十大梯田片區,屬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國家濕地公園范疇,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鄉黨委書記普公強介紹。
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留存下了上百年的野生茶樹,經培育馴化后,哈尼族群眾將茶樹種在梯田邊、山腰間,汲取大自然精華,綠春茶葉具備良好的品質。“高山云霧出好茶,綠春無污染的環境,加上適宜的日照時間、氣候,綠春茶完全稱得上好茶。”綠春縣綠鑫生態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白冰還記得,大興鎮苦么山瑪玉茶園在第一次進行有機茶園檢測認證時,專家們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經過檢測,這里出產的茶葉氨基酸含量高,茶堿含量低。”
讓有機回歸自然,2018年11月24日,綠春縣有機農業示范縣創建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報國家認監委審批,5家茶葉產業經營大戶基地5000多畝茶園獲有機生產轉換證書,進入轉化期茶園,同時積極申請瑪玉茶、瑪玉古茶、蘭碧、綠春白茶、碧岫、哈尼秀峰等茶葉商標。“綠春縣在發展茶產業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自然條件,只要進行合理的種植、管護和采摘,以瑪玉茶為代表的綠春茶一定能重新打響品牌。”白冰說。
提質增效 推進一二三產融合
茶葉是綠春縣大多數農戶的“當家產業”,全縣共有茶農46000戶,年產茶葉2.38萬噸。然而,由于過去管理粗放、品種雜亂、制茶工藝落后,綠春茶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云南茶葉生產鏈中的底端。
白冰惋惜道:“雖然瑪玉茶是紅河州有名的茶葉品牌,擁有和許多名茶一樣的品質,卻并不如其他名茶那樣受到市場的認可。”
2019年,綠春縣實施62919畝茶葉提質增效,通過采取改土、改樹、改園、改管等技術措施,全面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苦么山瑪玉茶園里,阿迪村村民朱呼梭在專家的指導下工作著,“一芽一葉、一芽兩葉,此前,我們從來沒想過采得少,賣到的收入會更高。”
“許多茶農不再和以前一樣,只追求量而不追求質,通過培訓,他們掌握了科學的種植技術和采摘方式。”2018年,綠鑫生態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向茶農收進180噸鮮葉,白冰說,“農戶背來賣的鮮葉品質一年比一年好,流入市場的綠春茶也越來越好。”
除了從茶產源上把控外,綠春縣茶產業龍頭企業綠鑫生態茶葉有限責任公司還引進了一批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并建立目前云南省唯一的純電生產線,秉承“綠色有機、無公害”理念,不斷提升成品茶的品質,于2008年、2017年分別通過QS認證和SC認證,其旗下生產的“瑪玉”牌和“苦么山”牌系列產品遠銷北京、廣州等地。
“年輕人的世界沒有那么容易,更沒有放棄,但可以小泡一會兒。”今年5月,綠鑫生態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瑪玉小泡”茶,通過電商渠道面市,便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現代氣息的文案加上獨立的包裝,我們希望綠春茶可以打入消費潛力更大的年輕人市場。”白冰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竭盡全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全產業鏈附加值。”距茶園不遠處的一片空地上,體驗式茶莊園即將拔地而起,白冰看著周邊云霧繚繞的美景與大片生機勃勃的茶園,充滿了信心。
黨建引領 吹響脫貧攻堅號角
“茶產業要成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硬支撐,關鍵是要把產業做大做強,讓群眾看到票子、嘗到甜頭,讓好資源長出好產業。”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綠春縣提出產業扶貧覆蓋到戶,實施以茶葉等產業為主的提質增效行動,夯實穩定脫貧基礎。2019年,茶產業覆蓋帶動貧困村72個,貧困戶6147戶,貧困人口29210人,茶產業成為全縣覆蓋面最大、受益面最廣、帶動貧困人口最多的支柱產業。
去年,林益蘇丫茶廠、習比東茶廠先后建成投產,建設生態茶園示范基地近千畝,通過收購農戶自產的鮮葉、干毛茶,帶動農戶增收。臘姑村委會村民普澤衣沙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兒子在外地讀中專,家里缺乏勞動力和技術,茶園一度野草長得比茶樹都高。自從村里建起茶廠,夫妻雙雙到廠里打工月收入6000元,空余時間還可以侍弄自家的8畝茶園,去年收入9600元。“以前,茶葉沒人要,但現在成了搖錢樹,我家正在建新房,沒想到我這把年紀,還過上了好日子。”談起現在的生活,笑容在他臉上蕩漾開來。
苦么山在綠鑫生態茶葉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的協調對接下,公司積極主動與阿迪村黨總支合作,探索實踐“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黨企共建,在產業鏈上建支部、聚黨員、富茶農、樹品牌,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000多戶,茶園3000畝。如今,越來越多的茶農到綠鑫公司務工,年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500人,帶動農戶增加收入100萬元以上,實現了“企業增效益、茶農增收益”“組織有引力、干部有威望”的“雙增雙有”局面,促進基層黨建與脫貧致富“雙推進”。
“今年,政府除了給提質增效的茶園每畝獎補300元以外,還給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公斤茶葉獎補1.5元。”阿迪村村民張明紅和朱呼梭在基層黨支部的動員下,不僅積極參與到培訓學習中,還到綠鑫公司務工,“我們將學習到的技術應用到自家的茶樹上,生產出的鮮葉可以比從前翻倍的價格賣出。此外,在綠鑫公司每年還可以獲得2萬元的工資收入。”張明紅和朱呼梭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