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質量安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葉進口國綠色壁壘的日益森嚴,我們廣大茶葉生產者必須更加重視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為貫徹落實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年活動,進一步提升我省茶葉市場競爭力,在保證茶葉質量安全方面應重點抓好優勢基地建設、茶園管理控制、茶廠優化改造、茶葉清潔化加工、茶葉質量可追溯、兩端質量檢測等六方面關鍵控制技術。?
1、優勢基地建設技術。茶葉優勢生產基地的建設是保障茶葉鮮葉原料質量的最佳途徑。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結合省級特色優勢茶葉區域布局規劃,有特色地開展優勢茶葉基地建設,并以優勢基地為依托,采取基地加農戶的合作模式,加快規模化生產,提高組織化程度。基地做到“五統一”,即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采摘、統一加工,確保茶葉質量穩定,形成茶葉質量優勢。同時,在基地發展新茶園時應注意早、中、晚良種的合理搭配,以當地適宜品種為主,大力推廣安吉白茶、龍井43、烏牛早、迎霜等無性系良種,全面提高茶園基礎素質,提升茶葉原料質量安全水平。
2、茶園管理控制技術。茶園肥培管理控制技術包括茶園耕作、施肥、治蟲、修剪、灌溉、采摘等技術,其中茶園病蟲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術對茶葉質量安全影響最大。為此,茶園肥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應按茶葉生產技術標準要求,嚴格茶園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管理,完善茶園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操作規范,加強病蟲草害科學預測預報,重點做好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廣生物肥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在茶園使用農藥,從2005年7月1日起,全縣范圍內禁止銷售、使用甲胺磷(2002年7月1日已禁止銷售)、呋喃丹(克百威)、氧化樂果、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五氯酚鈉、殺蟲脒、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包括各種異構體)等農藥及其混配制劑,從生產源頭把好茶葉質量安全關。
3、茶廠優化改造技術。目前部分茶廠加工設備陳舊、加工環境較差、衛生條件惡劣,存在著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屬污染隱患,已成為茶葉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嚴重影響茶葉品質和衛生安全,必須全面改造。茶廠優化改造應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茶葉加工場所基本技術條件》省地方標準為依據,以茶葉產量或面積為基準,統一規劃,淘汰部分無資源優勢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廠,重點改造和建設選址恰當,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經營能力的加工廠。優化改造茶廠應分期分批更新廠房設備,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加工環境,消除衛生安全隱患,生產規模以年加工大宗茶30噸或承擔300畝左右豐產茶園的加工任務為宜。
4、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茶葉加工與拼配過程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環節,而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是保證茶葉加工質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要求茶廠管理按企業法人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實施行業登記與管理制度;茶葉加工按產品標準化、連續化生產工藝要求,力爭做到茶葉加工不落地;茶廠加工設備定期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不使用重金屬含量高的機械;茶廠質量管理制度健全,產品質量實施全程監控;從業人員掌握茶葉加工工藝與操作技術,懂得茶葉加工衛生質量要求,具備茶葉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質。
5、茶葉質量可追溯技術。茶葉質量可追溯指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茶葉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施標識管理,在包裝上張貼茶葉原料信息標志,標志信息包括茶葉產地、采摘日期、加工時間、茶樹品種、投入品登記、源頭檢測記錄、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成品茶檢測記錄、包裝時間、經銷網點等內容。目前IS0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IS014000(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和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的國內外認證都要求申報企業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制度。消費者可以通過信息碼查到茶葉的生產過程、基地認證情況,甚至還可以查到具體生產責任人的姓名。
6、兩端質量檢測技術。茶葉兩端質量檢測技術包括茶葉原料質量端檢測和成品茶質量端檢測。茶葉原料質量檢測重點是茶葉源頭檢測體系的建設,對農藥經營單位和農藥田間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從源頭上控制茶葉農藥殘留,建立茶園農殘監測點,推廣茶葉農殘速測技術,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殘項目進行檢測。并做到鮮葉進廠分級驗收,毛茶收購源頭檢測。成品茶產品質量檢測要求茶廠必須配備茶葉農藥殘留和衛生質量檢測設備,完善產品出廠檢測體系建設,出口茶廠要及時掌握茶葉進口國農殘限量標準的變化,及時采取應變措施,提高質量安全意識,有效降低和杜絕茶葉農殘超標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