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葉消費市場中對高檔茶的需求不斷上升,而對中、低檔茶的需求不斷下降,在這種市場趨勢的帶動下,我國名優茶生產迅猛發展,茶葉產品結構也不斷優化。但是大宗茶的形勢不容樂觀。一是產品單調,僅以炒青、烘青為主,二是生產效率低,而且有大量的低檔茶被積壓,企業生產效益低下,甚至虧損。因此,為中、低檔茶尋找新的用途,提高種茶經濟效益,增加茶農收入,是茶業界急需解決的科技問題。
我國白20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了顆粒綠茶的生產,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是由于生產的顆粒綠茶始終存在著青氣味,嚴重影響到我國顆粒綠茶的銷售市場。90年代末,筆者經過幾年的實踐,分析了顆粒綠茶青氣味形成的原因,通過改進加工工藝,將生產顆粒綠茶傳統的加工方法,即先初制、再精制的工藝改變為初、精制交叉結合的工藝,如今已探索出一套將初、精制融為一體的較完整的顆粒綠茶新工藝,并經過了中試生產,由此工藝加工而成的顆粒綠茶基本消除了原有工藝生產的帶有青氣味的顆粒綠茶的弊端。下面將此工藝作一介紹,供茶葉生產者參考。
一、生產顆粒綠茶的機械設備
70型滾動殺青機一臺。55型揉捻機3臺。705型轉子機2臺。30型解塊分篩機1臺,配4{L篩。16型自動烘千機2臺。36型平面圓篩機1臺,配10、16、24、36、60孔篩。普通齒切機1臺。861型高壓靜電揀梗機和普通風選機各1臺。
二、顆粒綠茶生產加工工藝
1.鮮葉 適宜于加工普通綠茶的茶鮮葉均可,考慮到生產成本和產品的經濟效益,以選擇春茶末期和夏、秋季較粗老(質量中下檔),價格較低廉的鮮葉原料為好。
2.殺青 用70型滾筒殺青機,殺青程度宜掌握在殺青葉的含水量為60%~65%之間,殺青太嫩,會產生較重的青澀味和較多的片茶,同時也不利于顆粒的成型,殺青太重,將導致碎茶量的增加,同樣也不利于顆粒的成型。因此,掌握恰當的殺青程度,對顆粒綠茶的外形和經濟效益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揉捻 由于生產顆粒綠茶的鮮葉原料較粗老,因此,生產過程中的揉捻宜采用熱揉法,即殺青后原料直接上揉捻機進行揉捻,這樣更有利于顆粒綠茶產品特殊顆粒形狀的形成。其次,為使其產品具有更美觀的顆粒度,揉捻過程宜掌握以輕揉為主,重揉時間以8―10分鐘為好,揉捻程度應比普通的炒青、烘青輕,以掌握揉捻葉表面有少量茶汁滲出,手捏成團并有粘手感為度。若揉捻太重,成品的色澤偏暗、湯色不亮。同時,要采用逐步加壓法,這樣可提高顆粒綠茶的顆粒度。
4.揉切與分篩 將揉捻葉上705轉子機揉切,揉切葉直接用解塊分篩機分篩,篩面茶再進行復切,篩下茶上烘干機進行毛火。
5.毛火 根據傳統顆粒綠茶普遍具有青氣味的缺陷,毛火溫度要適當提高,一般以120―130度為宜,毛火葉水分掌握在20%左右較為理想。
6.篩分與齒切 將毛火葉攤涼回潮后,上配有10、16、24、36、60孔篩的平面圓篩機進行篩分,按各路茶顆粒的大小分別歸類,10孔以上的面張茶用齒切機切細,再上平面圓篩機篩分,對36~60孔篩號茶進行“撩頭割腳”,使其顆粒規格達到一致,并按各路茶的規格大小分別進行存放,準備足火。
7.足火 經平面圓篩機分篩后的各路茶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分別上烘干機進行足火。為減輕成品茶產品的青氣味,要適當提高足火溫度,總結多次試驗結果,顆粒綠茶足火溫度以100―105度較為理想,溫度低于100度,青氣味難以除盡,高于105度,湯色不亮,并且容易產生高火味。由于此工藝是初、精制為一體的特殊工藝,足火后還需進行靜電揀梗,所以,足火葉的含水量應控制在5%以內,否則,在揀梗過程中由于或多或少要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影響成品茶的干度。
8.靜電揀梗與風選 為防止成品茶含水量的增加,此項工藝應在干燥、相對濕度60%的車間內進行。為了更有效地剔除茶梗、毛衣等雜物,揀梗和風選需交叉進行,一般重復2-3次即可達到揀梗效果。
9.拼配 經揀梗的各路凈茶按產品中各篩號茶的比例要求,進行拼配、勻堆為成品后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