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茶黃毒蛾的危害情況
1、危害特征:茶黃毒蛾為鱗翅目毒蛾科,又名茶毛蟲、擺頭蟲、吊絲蟲等,我國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陜西等地均有分布。幼蟲共6~7齡,1~3齡常數(shù)十至數(shù)百頭群集在葉背取食茶樹頂梢嫩葉葉肉,致使被害葉片僅剩透明的薄膜狀上表皮;3齡后分散危害芽、葉、花、幼果等,從葉緣開始取食,造成葉片嚴重缺刻,嚴重時造成禿枝。
2、發(fā)生規(guī)律:不同地區(qū)因氣候條件差異,發(fā)生代數(shù)也不盡相同,大部分地區(qū)1年發(fā)生多代。1年2代的幼蟲危害期分別為4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上中旬至9中下旬,1年發(fā)生3代的幼蟲危害期分別為5月上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至9月。
3、生活習性:幼蟲多在溫度較低的時間段(如早晨、黃昏或夜間)爬至枝端取食,中午高溫時躲避在樹冠內。幼蟲老熟后,在茶樹根際土縫中、枯枝落葉下結繭化蛹。以卵越冬,越冬代卵分布在茶樹中下層的葉背上,于翌年氣溫回升時開始孵化危害。
茶園的茶黃毒蛾防治方法
1、加強鐵觀音茶園生態(tài)管理,提高茶樹抗蟲能力。清除茶園的枯枝爛葉,破壞茶黃毒蛾化蛹場所;及時修剪,銷毀剪下的枝條和葉片,除去茶黃毒蛾喜歡取食的嫩葉;結合施底肥,通過給茶樹根際的土壤翻土破壞化蛹場所,或者培土5~6厘米高,防止成蟲羽化;施足底肥,生長期將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施用,增強茶樹抗蟲害能力,但應控制氮肥的施用(以免徒長),多施磷、鉀肥,增強樹勢。
2、使用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藥劑作為應急防治措施。雖然化學防治方法見效快,但容易對環(huán)境和茶葉造成污染,所以不要輕易使用,特別是出口的茶葉更應注意。當茶黃毒蛾大面積發(fā)生,不得不采取應急措施時,可選用高效、低殘留、殘留期短的藥劑,如2.5%功夫菊酯3000~4000倍液、2.5%天王星3000~4000倍液等噴霧防治,要注意防治時期及藥劑的輪流使用,避免其產(chǎn)生抗藥性。因茶黃毒蛾越大對藥劑的抗性就會越強,防治一般選擇在3齡前。
3、人工消滅卵塊、幼蟲,或用燈光誘殺。茶黃毒蛾以卵越冬,可結合秋冬及早春茶園的管理措施,人工消滅產(chǎn)于葉背的卵塊(向陽的茶園要重點檢查);利用幼蟲的群集性及假死性,發(fā)現(xiàn)后將葉片剪下,放入水盆(加洗衣粉或藥劑)中,淹死(或毒死)幼蟲;可用木棍等敲打樹體,待幼蟲吐絲下垂或墜地假死時,撿起放入上述水盆中。根據(jù)成蟲的趨光性,在成蟲高發(fā)期,給茶園掛1盞黑光燈(19:00~23:00)誘殺,能很好地減少下代的蟲口基數(shù)。
4、充分利用自然天敵、生物制劑及性信息素
a、利用自然天敵。茶黃毒蛾的自然天敵較多,可分為寄生性天敵和捕食性天敵兩類,尤以寄生性天敵較多。寄生性天敵可寄生卵和幼蟲,寄生卵的有赤眼蜂和茶毛蟲黑卵蜂(優(yōu)勢種,寄生率為15%~20%,越冬代卵達45%以上);寄生幼蟲的有茶毛蟲絨繭蜂(優(yōu)勢種,寄生率達20%左右)、茶毛蟲瘦姬蜂、毒蛾瘦姬蜂、小孢瘦姬蜂、日本黃繭蜂和寄蠅等。捕食性天敵有步甲、蠼螋、蜘蛛和青蛙等,其中白斑獵蛛為優(yōu)勢種。蜘蛛多棲息在茶叢上,其捕食量占捕食性天敵總捕食量的70%以上,最高可達90%。
b、利用生物制劑。生物制劑是一種對害蟲有效而對環(huán)境安全的生物藥劑,目前針對茶黃毒蛾有效的有BT、白僵菌871菌粉、茶毛蟲NPV、苦參素、阿維菌素、魚藤酮等,其中應用最多的是BT類制劑。針對茶黃毒蛾在3齡前有聚集危害的特性,可在其3齡前使用16000IU/毫克的BT制劑10000倍液、2.5%魚藤酮乳油300~500倍液或0.36%苦參堿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c、利用性信息素。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為10,14-二甲基十五碳異丁酯。很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田間實驗,效果非常理想,大面積使用的茶區(qū)與未使用的茶區(qū)相比,茶黃毒蛾雌蛾懷卵量減少93.50%,卵塊減少85.21%,幼蟲數(shù)量減少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