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茶葉是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茶葉的總稱。主要表現為:空氣質量、土壤、水源等符合茶樹健康生長的要求;加工、包裝等環節符合食品衛生要求;茶葉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有害微生物等指標符合無公害標準;生產過程對環境不造成破壞;茶水被飲后對人體健康不產生危害。通常熟悉的無公害茶有有機茶、綠色食品茶及低殘留茶等。
為了使生產的茶葉中的農藥殘留符合無公害標準,農技站對茶葉的環境作了較合理的規劃和完善。對病蟲的防治堅持“預防為,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根據病蟲害與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因地制宜地將病蟲害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
一、以農業防治為主
搞好農業防治,控制病蟲基數,惡化病蟲發生條件。
1、合理選擇品種 對新開發的茶園及改良的低產衰老園,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條件,選育抗性強、品質優、易于加工的好品種。如因地制宜選種無性系良種茶樹品種、龍井43等。
2、適時合理密植 適時采用合理的種植密度及定植方式,一般可采用單行條植法,行距0.25~0.33米,畝用苗4000株(3株為1叢),根系帶土移栽,適當深埋(埋沒根頸處為適度),舒展根系,適當壓緊,從而可使植株發育良好,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盡早豐產。
3、加強茶園管理 在茶葉生產過程中,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能夠有效抑制或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一是科學平衡施肥,按產定量,施足基肥,重點以有機肥為主,少用化肥,盡量控制氮肥施用,改善作物的營養條件,促進茶株健康生產,提高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二是適時修剪和清園。每年都要適時進行茶葉修剪,剪去病蟲為害過的枝葉,清除枯死病枝,輕修剪深度為3~5厘米,深修剪10~15厘米,臺刈為離地面40厘米。對清除的病枝進行深埋或火燒處理,以減少病殘體上的越冬病源,可減少茶蚜、茶毛蟲和茶黑毒蛾越冬蟲卵塊,減少茶小卷葉蛾、蚧類的殘留基數;減少輪斑病、茶餅病的越冬菌源。
三是中耕培土。中耕培土不僅能改善土壤墑情,有利根系生長,同時能破壞病蟲的越冬場所,機械殺傷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蟲,并深埋枯枝落葉,減少病原體基數。
四是及時分批采茶。采茶葉時做到及時、分批、留葉采摘,可除去新枝上茶小卷葉蛾、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低齡若蟲卵塊,還可減少茶枯病的為害。
五是誘殺防治,對一些有趨性的害蟲,可采用燈火、毒餌、嗜色誘殺。此法如大面積應用效果更加明顯。
二、利用天敵資源,積極推廣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項對人畜安全、對茶葉無藥害、不污染環境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強對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蟲的保護 在茶園的周圍保留一定數量的植被,重視生物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好松毛蟲赤眼蜂、茶園蜘蛛、紅點唇瓢蟲等害蟲的天敵。
2、利用昆蟲激素等生物代謝產物治蟲 如對茶小卷葉蛾發生為害的茶園,可連片采用性引誘劑誘殺成蟲,生產實踐中還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
三、適時藥劑防治
在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通過茶園調查,在蟲口密度高、病情指數大,超過防治指標的茶園,根據國家無公害茶的生產標準,安全合理使用藥劑防治。
1、禁止在茶園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如甲胺膦、甲基對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殺蟲螨醇等。
2、嚴格按防治指標用藥 不能見蟲見病就急于用藥,只有對病蟲為害超過防治指標的茶園方能用藥防治。如茶跗線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蟲每畝7000~9000頭,茶小綠葉蟬百葉蟲量10~15頭時,據情對癥用藥。
3、安全正確使用農藥 用藥時,應選準農藥品種,并注意使用方法、濃度及安全間隔期。如用Bt制劑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蟲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3~5天;用0.2%苦參堿水劑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毒蛾、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間隔期10天。
4、輪換用藥 在無公害茶園施藥不僅要注意用藥時間、濃度及安全間隔期,還要注意每種農藥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以后要輪換用藥。這樣既可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減少殘留,又能達到用藥少,減少生產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