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對2013年茶葉種植及生產情況的統計匯總已經出來。從匯總看,2013年全國茶葉生產繼續增產增收,但同時也反映出產行業盲目擴大茶園面積、茶葉平均單產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本刊在第一時間將本文刊登,希望為茶界鼓勁,更為茶業敲響警鐘。
全國茶葉生產,在取得連續18年增產增收的好成績基礎上,去年在先后遭遇西南地區嚴重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伏旱的條件下,又繼續增產增收,茶園面積和茶葉總產量繼續超歷史,茶葉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
(一)茶園面積繼續增加。據17個產茶省(區、市)上報匯總,共計茶園面積3869萬畝,同比增加253.8萬畝。其中采摘面積2917.6萬畝,同比增加227.3萬畝,增8.4%。
(二)茶葉產量增加。去年干毛茶總產量189萬噸,同比增加11.5萬噸,增6.5%。其中,除浙江、江蘇因災減產,其他省(區、市)全部增產,增產較多的云南增3.6萬噸、四川增2.3萬噸、貴州增2.2萬噸、湖北增1.5萬噸。
(三)茶葉產值增加。干毛茶總產值1106.2億元,同比增加123.8億元,增12.6%。其中貴州增加26.1億元、福建增18.3億元、四川增15億元、云南增13.4億元、河南增12億元。按茶園面積計算,畝產值2859元,提高141元,增14.4%;按茶園采摘面積計算,畝產值3791元,提高140元,增3.8%。
(四)名優茶和大宗茶雙雙增加。名優茶產量84.9萬噸,增加6.3萬噸,增8%;大宗茶產量104萬噸,增加5.2萬噸,增5.3%。由于中央嚴令控制公費消費,名優茶價格明顯下降,大宗茶價格適度上升,使全國名優茶產值增幅減緩、大宗茶增幅加快。名優茶產值791億元,增加69.6億元,增9.6%;大宗茶產值315億元,增加54.2億元,增20.7%。名優茶與大宗茶產量占比分別為45%和55%,與上年基本持平。而產值占比,名優茶占71.5%,同比下降1.9%;大宗茶占28.5%,同比上升1.9%。
(五)六大茶類均衡增產。隨著市場的變化,綠茶和烏龍茶產量增幅下降,低于整個茶葉總產量平均增幅,黑茶、紅茶、白茶和黃茶增幅大幅上升,均高于整個茶葉總產量平均增幅。全國黑茶19.7萬噸,增加2.7萬噸,增16%;紅茶19.8萬噸,增加2.4萬噸,增14.2%;綠茶124.9萬噸,增加6萬噸,增5%;烏龍茶22.9萬噸,增加0.8萬噸,增3.6%;白茶1.1萬噸,增加1898噸,增19.8%;黃茶2253噸,增加215噸,增10.5%。
(六)茶葉質量及其安全水平明顯提高。衡量茶葉質量安全水平的無公害茶園面積2462萬畝,增加194萬畝,增8.6%;有機茶茶園面積228萬畝,增加13.8萬畝,增6.4%;高產優質的無性系茶樹良種面積2031萬畝,增加195萬畝,增10.6%,占茶園總面積的比重由上年50.7%上升到52.5%。
當前茶葉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兩個:一是茶園面積繼續盲目擴大。全國一年增加250多萬畝新茶園,為近5年來最多的一年,使未開采茶園達到950多萬畝,也是創歷史最高水平,按目前采摘面積平均畝產65公斤計算,3年后即年產干毛茶61.8萬噸,是去年全國茶葉總產量的1/3,將對整個茶葉市場形成巨大的沖擊力。二是全國茶葉平均單產水平繼續下降。按茶園面積計算,全國平均畝產茶葉48.8公斤,同比下降0.2公斤;按采摘面積計算,全國平均畝產茶葉64.8公斤,在上年下降2.6公斤的基礎上,又下降了1.2公斤。形成這兩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重規模、輕質量,種擴大面積、輕提高單產和品質。
茶產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2013年茶葉生產的數據讓人一喜一憂。喜的是茶葉生產連續19年增產增收,憂的是這樣重規模、輕質量,重擴大面積、輕提高單產和品質的發展模式能持續下去嗎?我們可以看到茶葉的“十九連增”根本的是靠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來實現的,這背后與“唯GDP主義”一脈相承。在單純GDP發展難以持續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深化改革、穩增長調結構成為必然,而茶葉生產也概莫能外。
目前茶葉生產的產能過剩還沒有充分表現出來,但隱性的過剩更可怕。現在近1000萬畝的未開采茶園3年后理論上可以使全國茶葉總產量再增加1/3,這里還沒有計算未來幾年按照目前趨勢將增加的五六百萬畝茶園。如果這樣預測,巨大產能的釋放將對整個茶葉市場形成多大的沖擊力是可以想象到的。因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利用產能沖擊還未到來的幾年時間實現茶葉生產的轉型升級。
市場經濟一大特征是容易過剩,茶葉生產沒能逃脫;但市場經濟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要以市場導向來引導生產。這方面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未來要以市場需求和銷售能力來引導茶園面積的增速,否則盲目擴產導致閑置,是一種反效益的行為;如果過剩到茶農減收、毀茶,那就更是一場災難了。再比如,擴大茶葉消費也有很多領域等待我們開拓,對年輕群體的忽視使我們失掉了一個很大的消費群體,也正在失去星巴克們已經很開始布局的市場份額。還有對茶葉深加工的研究、投入從產業角度衡量是不足的,而這些無疑是我們消化可能的“產能堰塞湖”的重要渠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