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爆乳一区二区三区,美女三男曰本区,MM美女爽爽爽快,亚洲无码在线小说

資材業農化頻道 | 溫室頻道 | 飼料獸藥頻道 | 農業機械 種植業蔬菜頻道 | 水果頻道 | 園林頻道 | 茶葉頻道 | 大田頻道 | 藥材頻道 養殖業水產頻道 | 畜牧頻道
| 農業網主站 | 注冊 | 登陸 | 取回密碼 | 郵件 | 人才 | 展會
熱點搜索: 鐵觀音 普洱 巖茶 紅茶 綠茶 烏龍 茶具
茶葉網首頁 > 茶葉資訊 >政策法規 > 正文

政策法規

河南省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
茶葉網 來源: 愛茶網 時間:2011/9/5 【  】 【打印】【關閉

  為全面提升我省茶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茶農增收、茶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振興茶葉經濟,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我省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近年來,茶產業發展明顯加快,總體上呈良好發展態勢。

  (一)區域格局初步形成。我省初步形成了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及漢水流域等四大茶區,信陽、南陽和駐馬店等地茶園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的98%以上,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名茶逐步擴大規模,形成了區域化、集聚化發展的格局。

  (二)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10年全省茶園面積發展到97.7萬畝,采摘面積89.9萬畝,居全國第10位;茶葉總產量3.85萬噸,居全國第11位;2009年茶葉總產值79.1億元;規模以上茶葉加工企業300多家,年加工能力4萬噸以上,其中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

  (三)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品種結構日趨優化,名優綠茶、優質炒青烘青茶生產初具規模,茶樹良種覆蓋率不斷提高,信陽毛尖、桐柏玉葉、金剛碧綠等名優綠茶產量占全省的70%以上。夏秋茶綜合開發進展明顯,紅茶、黑茶、烏龍茶及茶飲料、茶食品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其中“信陽紅”、“桐柏紅”產量達到100萬千克以上。

  (四)標準化生產穩步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信陽毛尖國家標準已發布實施,制定發布了桐柏玉葉茶、無公害桐柏玉葉茶省級地方標準,初步建立了河南省特色農產品(茶葉)標準體系。標準化茶園建設穩步推進,全省通過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認定的面積達40萬畝,通過有機茶生產基地認證的面積達10萬畝。現代化加工水平、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機械加工率達到70%以上。

  (五)品牌效益日趨凸顯。全省知名茶葉品牌達50多個,其中,“龍潭”、“文新”、“藍天玉葉”、“九華山”為中國馳名商標,“五云山”、“淮源”、“佛靈山”、“光州”、“仙靈”、“新林玉露”等11個為河南省著名商標,“仰天雪綠”、“其鵬”、“申林”、“桐柏玉葉”等為河南省十大茶葉品牌。茶葉銷售品牌貢獻率不斷提高,據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評估,2010年“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到41.39億元,居全國第3位。

  (六)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茶產業已逐步成為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中最具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之一,成為南部大別山區、桐柏山區等地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以及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09年信陽市茶葉年產值占全市農業產值的比重達20%以上,茶葉合作社發展到480多家,茶農人均種茶收入近25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3%,已成為信陽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二、發展趨勢、競爭力分析及市場前景

  (一)發展趨勢

  1.茶葉產銷持續穩定增長。世界茶葉主要產區在亞洲。近年來,世界茶葉生產發展迅速,茶葉產量從1990年的252.3萬噸增長到2009年的395萬噸,增幅達56.6%;貿易量從1990年的113.4萬噸增長到2009年的155.7萬噸,增幅達37.3%。從主要出口大國的出口走勢看,近五年來,肯尼亞、中國和斯里蘭卡3國的出口仍在擴大。

  2.綠茶、紅茶需求增長強勁。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綠茶、紅茶銷量不斷增長,正在成為世界茶飲料的主導產品。2009年我國綠茶出口量達到22.93萬噸,歐美發達國家的綠茶市場需求仍在進一步擴大。紅茶因其特殊的保健功效,消費量呈快速上升趨勢,在國際市場紅茶份額已占到80%以上,我國的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出現了“綠改紅”的趨勢,僅2009年國內紅茶品牌數量增加了近百種。

  3.質量安全要求日益嚴格。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茶葉的質量安全受到廣泛關注,檢測標準越來越嚴格。我國專門制定實施了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規范國家標準,歐盟茶葉檢驗由原來的100多項增加到2000多項,日本設限的茶葉農藥殘留由83種增加到144種。

  4.茶葉綜合利用明顯增加。茶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市場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年增長率多年保持在10%以上。同時,隨著茶皂素、茶多酚等茶葉有效成份的廣泛開發和利用,茶葉深加工將進一步深化與發展,茶葉原料需求量也將同步增加。

  5.“南茶北移”趨勢明顯。由于受氣候、土壤等因素影響,我國茶葉生產一直局限于長江流域以及云貴川等地 。近年來,隨著引種技術的成熟,已經突破了北緯38°不能種植茶葉的界限,山東的青島、日照、莒南、臨沂及河北的靈壽、山西的臨汾等地綠茶生產均獲得成功,種植規模、產量及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實踐證明,“南茶北移”已成為可能和趨勢。

  (二)競爭力分析

  1.優勢分析

  (1)自然條件優越。我省茶區主要分布于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和漢水流域,年均溫度在15攝氏度以上,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間,相對濕度70-80%,年有效積溫4800-5100攝氏度,土壤呈酸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宜種茶面積約400萬畝,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適宜區之一。目前,全省尚有300多萬畝宜茶荒山坡地可以利用,而且這些區域污染和病蟲害較少,是生產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的理想地區,發展空間大。

  (2)茶葉內在品質佳。我省茶區屬高緯度茶區,茶葉芽肥葉嫩,具有持嫩性好、芽葉肥壯、水浸出物豐富、耐沖泡等品質特色,特別是影響香氣和滋味的芳香物質、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堿含量適中,奠定了生產優質綠茶的良好基礎。“信陽毛尖”、“賽山玉蓮”、“仰天雪綠”等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豫炒青茶已成為出口眉茶提升品質必不可少的拼配成分。

  (3)區位優勢明顯。一方面,我省地處中原,南接我國茶葉優勢主產區,北連廣大北方主銷區,與周邊大中城市距離均在600-800公里以內;另一方面,我省交通優勢明顯,京廣、京九、隴海鐵路交匯,高速公路網絡縱橫交錯。加之近年來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趨勢加快,這些都為我省茶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4)茶文化底蘊深厚。我省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唐煮”、“宋斗”、“明沖泡”等獨特的中原茶文化,極大豐富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內涵。隨著我省經濟大省、文化大省地位的確立,茶文化已滲透于我省經濟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信陽茶文化節、鄭州茶博會、禪茶文化等的影響力日益提升,茶文化對茶產業的促進作用更大,飲茶、品茶的消費群體更加廣泛。

  2.劣勢分析

  (1)茶園基礎相對薄弱。全省30%左右茶園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園基礎差,建設標準低,產出水平低。全省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不足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5個百分點,與先進省份50-60%的推廣率差距更大。

  (2)產業鏈條延伸不夠。我省茶產品結構單一,仍以散形茶為主,普遍重視春茶、輕夏秋茶生產,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中低檔茶葉數量少。企業整體實力不強,精深加工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不高。茶葉綜合利用水平較低,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開發尚處起步階段。

  (3)組織化程度偏低。我省茶葉生產多為農戶分散種植和小茶廠加工,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抗風險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少、規模小、帶動力不強,公司與生產基地、農戶結合不緊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尚未形成。

  (4)流通體系不健全。我省茶葉產地市場多是地頭、馬路市場,基礎設施差,檔次偏低,經營和交易方式落后。銷區市場布局不合理,市場總體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缺乏覆蓋面廣的綜合性批發市場。銷售渠道開拓不夠,以本省消費為主,省外、國外銷地僅在北京、石家莊、西安等少數城市和阿爾及利亞等國,出口依賴浙江等省轉口,農村銷售市場延伸不夠。

  (5)省內消費水平低。目前,我省人均年消費茶葉0.26千克,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0.7千克的1/3強,特別是農村人口年人均茶葉消費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豫東、豫北及豫西的多數農村居民和城鎮中的低收入居民尚無飲茶習慣。省內茶產品消費市場不足以支撐茶產業大跨度發展,有待開發。

  (6)政策支持有待加強。與茶產業發展的形勢相比,各級政府對茶產業的扶持、引導有待加強,特別是在急需解決的科研、科技推廣、良種補貼等方面扶持不足,導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影響了新技術引進推廣、企業的做大做強和茶產業的發展及整體水平提升。

  (三)市場前景分析。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改善,全球對茶葉認知度和人們對高品質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葉正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從國際市場看,近年來,我國茶葉出口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特別是綠茶在國際市場上優勢明顯。2009年我國出口茶葉30.29萬噸,金額達到7.05億美元,數量、金額分別較上年增長2.02%和3.3%。從國內市場看,一方面,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葉消費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無公害茶、有機茶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年人均茶葉消費量僅0.7千克,潛在的國內市場規模使茶產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從省內市場看,我省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隨著經濟的崛起,茶葉消費將呈剛性增長,如果年人均茶葉消費量由現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0.7千克,省內市場銷茶量將增加到7萬噸,產量與銷量缺口達2.8萬噸以上;如果提高到廣州、上海等地年人均年消費茶葉1千克的水平,省內市場銷茶量將增加到10萬噸,產量與銷量缺口5.8萬噸以上。可以預見,今后10年我省茶產業發展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三、發展思路、原則與目標

  (一)發展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我省茶葉生產和消費潛力優勢,圍繞做大、做強、做優茶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開發省內茶葉消費群體為基礎,以“建設基地、調整結構、創建品牌、培育龍頭、文化帶動”為重點,不斷完善科技支撐、良種繁育、標準生產、市場流通、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擴大茶葉種植面積,提高茶葉綜合利用率,提升茶葉精深加工能力,擴大茶產品的消費水平,增強茶產業帶動增收能力,推動我省茶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原則。

  1.統籌規劃原則。把茶葉生產結構的調整、流通渠道的完善和消費群體的培育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生產、銷售和消費問題,把產業建立在有效消費基礎上,形成茶產業科學發展的關聯鏈條。

  2.市場導向原則。瞄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充分占領傳統消費市場和努力發掘我省潛在的茶產品消費市場,大力發展市場占有率高、前景廣闊、有特色的茶葉產品,重點發展適合我省鄉村居民和中低收入居民的茶葉產品。

  3.比較優勢原則。綜合考慮各區域在資源稟賦、生產規模、市場區位、環境質量、資金、技術、人才以及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優勢,突出重點,相對集中,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4.科技支撐原則。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推進茶產業發展,提高茶產業整體素質,完善茶產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茶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貢獻率。

  5.集聚發展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加快茶產業區域集聚發展,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發展。

  6.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速度與質量相統一,形成區域性、規模化生產基地,延伸產業鏈,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加快茶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全省茶產業逐漸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茶園種植的良種化、生態化、規模化和茶葉加工的機械化、標準化、清潔化;茶產業龍頭企業實力顯著增強,品牌效益進一步凸顯,市場份額大幅提高,中原茶文化影響力明顯提升;把鄭州、信陽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茶葉交易批發、信息發布中心; 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優質無公害茶葉生產加工基地、茶葉流通集散地、茶樹良種“南茶北移”馴化基地和擴繁中心和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閑區,建設中國北方茶葉生產、加工、貿易和文化中心。

  2.具體目標。

  ——茶葉種植規模。到2015年,全省茶園面積發展到20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80萬畝;采摘面積達到160萬畝;茶葉總產量9.6萬噸,其中春茶、夏秋茶產量比達到7:3。到2020年,全省茶園面積發展到30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50萬畝;采摘面積達到260萬畝;茶葉總產量18.2萬噸,其中春茶、夏秋茶產量比6:4。

  ——茶產業產值結構。到2015年,畝產值達到6500元,茶葉總產值104億元,流通業增加值40億元,精深加工業增加值10億元。到2020年,畝產值達到9000元,茶葉總產值234億元,流通業增加值90億元,精深加工業增加值20億元。

  ——茶產業龍頭企業和品牌建設。到2015年,培育年銷售額超億元的龍頭企業3-5個,銷售額超0.5億元的龍頭企業10-15個,上市公司1-2個;新創建國內知名品牌2-3個,省內知名品牌5-8個。到2020年,培育年銷售額超億元的龍頭企業6-10個、銷售額超0.5億元的龍頭企業20-25個,上市公司2-3個;新創建國內知名品牌4-6個、省內知名品牌10-15個。

  ——茶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到2015年,建成年交易額超5億元的茶葉批發交易市場1-2個,建成年交易額超3億元的茶葉批發交易市場2-3個。到2020年,建成年交易額超10億元的茶葉批發交易市場1-2個,建成交易額超5億元的茶葉批發交易市場2-3個,建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茶葉交易平臺和網絡交易系統1個。

  ——茶產品消費市場培育。到2015年,全省年人均茶葉消費水平由0.26千克提高至0.5千克,人均增加消費0.24千克,茶葉消費總量達到5萬噸。到2020年,全省茶產品年人均消費量提高到1千克,比2015年增加0.5千克,茶葉消費總量達到10萬噸。

  ——茶產業帶動增收能力。到2015年,涉茶農戶達到50萬戶,茶農從事茶產業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占其純收入的60%以上。到2020年,涉茶農戶達到75萬戶,茶農從事茶產業人均收入8000元,占其純收入的65%以上。

  四、產業規劃布局

  按照我省氣候、土壤條件、資源優勢及茶產業現狀,全省茶產業布局總體規劃為“三帶三區二網一線”。

  (一)三帶。即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帶、茶葉生產加工開發帶和茶葉生產加工輻射帶等,涉及7個省轄市、35個縣(市、區)。

  1.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帶。該區域地處淮河和漢水流域,屬大別山北和桐柏山區,現有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均占全省的95%以上,主要包括信陽市浉河區、信陽市平橋區、羅山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桐柏縣、西峽縣10個縣(區)。2011年-2020年,不斷擴大基地規模,大力發展“信陽毛尖”、“信陽紅”、“桐柏玉葉”、“桐柏紅”等名優茶,著力提高無公害茶園、有機茶園和生態茶園比重,建立大型茶葉出口基地,加快發展茶葉精制、精深加工,打造茶產業集聚區,力爭到2015年茶園面積發展到180萬畝,到2020年茶園面積發展到260萬畝。

  2.茶葉生產加工開發帶。該區地處伏牛山以南和漢水流域、淮河北的淺山丘陵區,自然生態條件優越,有一定的種植規模和基礎,現有茶園面積、茶葉產量約占全省的4%,主要包括盧氏縣、內鄉縣、唐河縣、淅川縣、鎮平縣、鄧州市、南陽市臥龍區、南陽市宛城區、新野縣、南召縣、方城縣、社旗縣、確山縣、泌陽縣、遂平縣、西平縣、息縣、淮濱縣18個縣(市、區)。2011年-2020年,以恢復茶葉種植為重點,積極擴大種植面積,改造現有低產低效茶園,發展茶葉初、精加工,擴大產業規模,提升效益,力爭到2015年茶園面積發展到20萬畝,到2020年茶園面積發展到40萬畝。

  3.茶葉生產加工輻射帶。該區域以淺山丘陵為主,自然生態條件良好,具備茶樹的生長條件,現有零星或少量種植,主要包括濟源市和鞏義市、登封市、嵩縣、葉縣、魯山縣、正陽縣、新蔡縣7個縣(市)。2011年-2020年,以開展茶葉品種試種為重點,積極進行“南茶北移”試驗、示范,并在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穩步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發展茶葉初制加工,力爭到2015年“南茶北移”等試驗、示范獲得成功,到2020年茶葉種植有較大發展。

  (二)三區。即根據我省人均茶葉消費現狀及潛力,將我省的茶葉消費區規劃為傳統消費區、城鎮消費區和農村消費區,涉及全省各縣(市、區)。

  1.傳統消費區。該區域為我省的茶葉主要產區,主要包括南陽、駐馬店和信陽等豫南、豫西南等區域,現有茶葉消費基礎好,人均茶葉消費水平高、消費量大,消費的茶葉涵蓋高、中、低檔。2011-2020年,繼續穩固、提高茶葉消費水平,形成我省茶葉的核心消費區。

  2.城鎮消費區。該區域為我省的大中城市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鄉鎮等,現有茶葉消費基礎較好,人均茶葉消費水平較高、消費量較大,消費的茶葉以高、中檔為主。2011-2020年,在不斷提高區域內高收入者的人均茶葉消費水平的基礎上,加快提高中、低收入者的人均茶葉消費水平,形成我省茶葉的重要消費區。

  3.農村消費區。該區域為我省的廣大農村地區,主要包括我省的豫西、豫東和豫北的農村地區,現有茶葉消費基礎差,人均茶葉消費水平低、消費量少,消費的茶葉以中、低檔為主。2011-2020年,以銷售中、低檔茶為重點,加大引導力度,培養區域內消費者的喝茶習慣,深入挖掘茶葉消費潛力,形成我省茶葉的主要消費區。

  (三)二網。即規劃建設茶葉產地交易網絡和茶葉銷地交易網絡,涉及4個省轄市、10個縣(區)。

  1.茶葉產地交易網絡。根據我省茶葉生產區域布局和產量,在信陽、南陽和駐馬店等茶葉主產市各建設1個綜合性茶葉批發交易市場;在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帶的10個縣(區)建設一批銷售市場,形成較為完善的茶葉產地交易網絡。

  2.茶葉銷地交易網絡。依托鄭州及周邊城市的交通、區位等優勢,在茶葉主銷區建設1-2個綜合性茶葉批發交易市場,形成覆蓋全省、輻射全國的茶葉銷地交易網絡。

  (四)一線。即規劃建設一批茶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涉及2個省轄市、11個縣(區)。

  依托現有茶葉主產區的生態風景旅游資源,整理開發信陽雞公山、浉河區環南灣湖、平橋震雷山、光山凈居寺、羅山靈山寺、固始妙高寺、商城金剛臺、新縣香山湖、桐柏淮源、內鄉寶天曼、西峽伏牛山、丹江庫區等地的茶文化,建設茶文化設施,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帶動當地茶經濟發展,提高中原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發展重點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原則,綜合考慮我省茶葉生產三大區域的現有基礎、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情況,重點建設“六大工程、五大體系”。六大工程包括: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產業結構調整、知名品牌創建、茶文化與茶旅游開發、消費群體培育。五大體系包括:科技支撐體系、良種繁育體系、標準化體系、市場流通體系、質量監控與預警體系。

  (一)生產基地建設工程。堅持改造老茶園與新建良種茶園相結合,抓好60萬畝低產低效茶園改造,建設200萬畝新茶園,支持茶園采用無性系茶樹良種。鼓勵茶葉龍頭企業、各類合作組織等通過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在茶葉生產加工開發帶和輻射帶建設標準茶園。支持茶葉生產基地集中連片開發,加快形成以信陽市浉河區、信陽市平橋區、羅山縣、新縣、光山縣、潢川縣、商城縣、固始縣等為主的“信陽毛尖”、“信陽紅”集中茶區,以桐柏縣等為主的“桐柏玉葉”、“桐柏紅”集中茶區,以信陽市浉河區、商城縣、新縣、光山縣、固始縣南部、羅山縣南部等為主的有機茶集中茶區,打造一批茶葉專業縣(市、區)、鄉鎮和村。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茶園基地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萬畝示范基地、千畝示范方、百畝示范點,建成2個千噸級邊銷、出口茶生產基地。強化投產茶園管理,推廣生態有機茶園管理新技術,規范栽培技術,推動茶園機采、機修、機耕水平明顯提升。

  (二)產業結構調整工程。堅持春茶、夏秋茶并重原則,著力開發夏秋茶,到2020年夏秋茶產量比重提高至40%以上。實施高、中、低茶產品協調發展戰略,穩步提高高檔茶產量,積極擴大中低檔茶比重,支持企業開展夏秋茶生產示范。加快茶產品深加工步伐,不斷提高茶葉的綜合利用率,鼓勵支持企業開發紅茶、烏龍茶、緊壓茶、速溶茶、袋泡茶、花草茶及蒸青茶等茶葉新產品。實施新產品開發計劃,重點支持五云、文新、盧氏、靈山、桐柏茶種場等茶葉龍頭企業開發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藥品、茶保健品、茶飲料、茶多酚等。加快茶葉初制企業改造和優化,支持企業開展清潔化生產示范,力爭到2015年全省60%以上的企業實現清潔化生產,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企業實現清潔化生產。

  (三)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按照扶優扶強原則,支持信陽五云、文新、盧氏、新林、申林、九華山、德茗、淮源等茶企業,采取聯合、參股、兼并和租賃等方式,發展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帶動力的龍頭企業,推動全省茶產業不斷升級。優先扶持以經營名優茶或大宗茶為主、擁有注冊商標、建有基地、獲得相關茶葉質量或質量體系認證的龍頭企業。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向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帶及開發帶集中,培育一批上連市場,下連基地的核心龍頭企業,發揮規模效益,打造茶產業聚集區。

  (四)知名品牌創建工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大力實施茶葉品牌帶動工程,做大做強“信陽毛尖”、“信陽紅”、“桐柏玉葉”等品牌,提升河南茶葉的影響力。加大對“信陽毛尖”、“信陽紅”、“桐柏玉葉”等公用品牌的保護力度,實施公用茶葉品牌市場準入制,加強知名商標的管理。鼓勵支持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申報中國馳名商標、河南著名商標等,力爭打造4-6個國內知名品牌、10-15個省內知名品牌。支持開展茶產業示范縣建設,創新機制,強化支持,著力打造1-2個全國茶產業品牌縣,探索特色農業引領經濟發展的路子。

  (五)茶文化與茶旅游開發工程。依托我省豐富的茶文化歷史資源和人文資源,整理、開發信陽毛尖茶、洛陽唐茶、開封宋茶、南陽孔明茶、濟源盧仝家茶、少林禪茶等傳統茶文化,不斷提升中原茶文化的影響力。堅持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在茶葉主產區和文化旅游城市,積極開發“茶之旅”等旅游項目,研究開發茶旅游產品,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禪文化及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旅游線路,鼓勵支持建設一批茶文化休閑農莊,引導建設茶博館、觀光茶園和各種檔次的茶樓、茶館等,增強旅游對茶產業的帶動作用。充分運用載體,組織開展展示展銷、品茶、斗茶等活動,定期舉辦茶葉博覽會、茶文化節、茶產業論壇等活動,支持信陽茶文化節等提升檔次和規模。鼓勵支持茶企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等開展茶文化推廣活動。

  (六)消費群體培育工程。堅持以省內消費支撐茶產業發展戰略,深入挖掘省內茶產品消費潛力,不斷擴大省內茶產品消費人群,形成河南茶葉產銷區統一的產業格局。積極實施飲茶文化宣傳和氛圍營造計劃,以城鎮消費區的中小城鎮居民及低收入群體等為重點,培養廣大城鎮居民飲茶興趣和習慣。積極挖掘開發農村潛在的茶葉消費市場,以銷售中、低端茶產品為重點,努力提高農村消費區農民的茶消費水平,引導農村居民健康消費、健康休閑,讓農民想飲茶、飲得起茶、有地方休閑品茶。廣泛開展茶文化教育活動,鼓勵開展“茶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通過在中小學及高等院校等開設茶藝、茶知識、茶文化等課程,舉行各種形式的茶文化知識活動,推動茶文化和知識普及。

  (七)完善科技支撐體系。依托信陽市現有科技機構,整合科研力量,創建省級茶葉科技創新中心,著力研究解決制約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以現有茶學專業為基礎,組建茶學院(系),為全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結合國家茶葉技術產業體系的建立,建設2-3個茶葉重點實驗站,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茶企業建立茶葉科技研發中心,承擔新技術、新品種及“南茶北移”的試驗、示范工作。完善市、縣、鄉三級茶葉科技服務體系,支持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帶的縣(市、區)、鄉鎮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實用技術的示范推廣。把茶葉科技人才引進納入省轄市、縣(市、區)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專業人才到茶葉基地工作。積極開展茶藝師等職業技能鑒定。大力發展遠程教育、電化教育,多渠道、多手段開展對茶農和企業人員開展培訓。

  (八)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堅持外引與自繁自育相結合的原則,依托現有設施條件好、技術優勢明顯的生產場、科研教學單位和龍頭企業等,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改擴建20個面積500畝以上的茶樹無性系良種母本園,改擴建30個年產1000-2000萬株的茶樹無性系良種繁育圃,建設1—2個“南茶北移”試驗、示范點,加大對良種的培育、改良和推廣,提高我省茶樹育種水平和良種覆蓋率,滿足我省及我國北方茶區用種需求。

  (九)完善標準化體系。在地理標志產品信陽毛尖國家標準和桐柏玉葉茶省級地方標準等基礎上,按照國家茶葉無公害和有機茶產品的生產標準,建立完善全省茶葉標準化體系,推行茶葉標準化采摘與制作,規范茶葉生產、加工、包裝和儲藏等,加快推進信陽紅茶、桐柏紅茶生產工藝標準化,逐步實現我南茶產品標準化。建立和完善茶業標準化推廣、檢測、評價、信息服務體系。鼓勵支持企業開展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HACCP(食品安全保證體系)和QS(食品質量安全體系等認證)。

  (十)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堅持立足本省、拓展中西部和北部省份市場及鞏固歐洲、開發非洲和北美洲市場的原則,積極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充分發揮鄭州等地的市場輻射能力,優化整合市場資源,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打造輻射全國的茶葉集散中心。整合南陽、駐馬店、信陽等地現有市場資源,打造一批功能齊全、輻射面廣茶葉產地交易集散中心。支持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帶的10個縣(區)及鄉鎮建設一批茶葉產地市場。支持提升茶葉儲藏保鮮能力等,在茶葉重點產銷區改擴建一批儲藏能力達50以上的保鮮庫。鼓勵龍頭企業在銷區設立專賣店、直營店,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大中城市超市開展“農超對接”,借助大型連鎖商業超或網絡系統,擴大我省茶葉市場的覆蓋面。積極采取茶葉連鎖經營和網上銷售等現代流通方式,大力發展茶葉流通、服務中介組織,培育經紀人隊伍,不斷促進我省茶葉銷售規模擴大。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打造出口品牌,支持建立茶產品出口質量可追溯體系,努力開拓國際市場。

  (十一)完善質量監控與預警體系。依托現有的質量檢測檢驗機構,整合、充實檢測力量,在鄭州、信陽和南陽等地改擴建2-3個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支持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帶的10個縣(區)依托現有機構和條件,設立縣級茶葉質量安全及茶樹病蟲草害防治預測預報站。支持茶園面積達萬畝以上的鄉鎮設立預測預報點,逐步完善茶葉質量安全和病蟲草害防治監控與預警體系。建立健全茶葉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實行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全面質量管理,實現茶葉質量全程可監控、可溯源。強化農藥和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記制度。引導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建立植保專業隊,實行統防統治。

  六、投資概算和效益分析

  (一)投資概算。“六大工程、五大體系”初步估算總投資98.6億元。其中:2011-2015年投資50.35億元,2016-2020年投資48.25億元。

  1.生產基地建設工程投資。投資49億元,占總投資的49.70%。其中:改造低產低效茶園60萬畝,投資9億元;新建標準化茶園200萬畝和建設萬畝、千畝可百畝高效示范茶園,投資39.8億元;建成2個千噸級邊銷、出口茶生產基地,投資0.2億元。2011-2015年投資25億元,2016-2020年投資24億元。

  2.產業結構調整工程投資。投資9.5億元,占總投資的9.63%。其中:研究開發夏秋茶,企業開展夏秋茶生產示范、加快調整產品檔次結構,投資3.2億元;加快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開展清潔化生產示范,投資2.8億元;實施新產品開發計劃,投資3.5億元。2011-2015年投資5.2億元,2016-2020年投資4.3億元。

  3.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投資。投資6.1億元,占總投資的6.19%。其中:培育上市公司、國家級龍頭企業,投資4億元;培育省級龍頭企業、市級龍頭企業,投資2.1億元。2011-2015年投資2.1億元,2016-2020年投資4億元。

  4.知名品牌創建工程投資。投資1.4億元,占總投資的1.42%。其中:實施茶葉品牌帶動工程,打造6個國內知名品牌、15個省內知名品牌,投資1億元;保護公用品牌,投資0.4億元。。2011-2015年投資0.8億元,2016-2020年投資0.6億元。

  5.茶文化與茶旅游開發工程投資。投資11億元,占總投資的11.16%。其中:開展茶文化的發掘、整理和宣傳,投資0.5億元;開發“茶之旅”等旅游項目,投資9億元;舉辦茶業博覽會、茶文化節、茶葉論壇等活動,投資1.5億元。2011-2015年投資6億元,2016-2020年投資5億元。

  6.消費群體培育工程投資。投資2.5億元,開展飲茶文化宣傳和氛圍營造,占總投資的2.54%。2011 -2015年投資1.5億元,2016-2020年投資1億元。

  7.完善科技支撐體系投資。投資3.8億元,占總投資的3.85%。其中:創建省級茶葉科技創新中心、組建茶學院(系)、建設3個茶葉重點試驗站,投資2億元;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實施人才引進工程、加強人員培訓,投資1.8億元。2011-2015年投資2.2億元,2016-2020年投資1.6億元。

  8.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投資。投資2.15億元,占總投資的2.18%。其中:改擴建20個茶樹無性系良種母本園,投資0.6億元;改擴建30個良種繁育圃,投資1.2億元;建設2個“南茶北移”試驗、示范點,投資0.35億元。2011-2015年投資1.5億元,2016-2020年投資0.65億元。

  9.完善標準化體系投資。投資1億元,占總投資的1.01%。其中:建立完善全省茶葉標準化體系,投資0.3億元;推動茶產品標準化,投資0.3億元;開展質量體系認證,投資0.4億元。2011-2015年投資0.4億元,2016-2020年投資0.6億元。

  10.完善市場流通體系投資。投資11億元,占總投資的11.16%。其中:建設鄭州等茶葉主銷區批發交易市場,投資3億元;建設信陽、南陽和駐馬店等茶葉主產區批發交易市場,投資4億元;建設茶葉生產重點縣(市、區)產地銷售市場,投資4億元。2011-2015年投資5億元,2016-2020年投資6億元。

  11.完善質量監控與預警體系投資。投資1.15億元,占總投資的1.17%。其中:改擴建2—3個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投資0.5億元;建設重點縣(市、區)、鄉鎮茶葉質量安全及茶樹病蟲草害防治預測預報站(點),投資0.65億元。2011-2015年投資0.65億元,2016-2020年投資0.5億元。

  (二)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通過規劃的實施,將使我省茶葉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茶葉綜合生產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茶文化更加濃厚,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我省將實現由茶產業大省向茶產業強省的跨越。到2020年,全省茶葉種植面積將達到300萬畝,較2010年增加2倍多,按實際采摘面積260萬畝計算,全省茶產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81億元增加到234億元。扣除50%的生產成本,全省年茶產業純收入將由2010年的40.5億元增加到117億元。

  2.社會效益。通過規劃的實施,可充分發揮茶產業在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社會效益顯著。到2020年,我省茶農數量將由2010年的25萬多戶增加到75萬戶左右,按照每戶種植4畝茶園計算,戶均每年增加收入3.6萬元以上,對增加農民收入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隨著茶產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茶葉流通、精深加工、文化娛樂、觀光旅游等領域也將逐漸發展壯大,按照茶葉生產環節可吸納150萬個農村勞動力、加工和流通環節可提供約80萬個就業崗位計算,整個茶產業可提供約230萬個就業崗位,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用明顯。因此,我省茶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社會效益。

  3.生態效益。茶產業既是高效農業,又是環保產業。通過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茶園,采用先進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可大大降低茶產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通過建設規模較大的茶園,有利于提高森林覆蓋率,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通過建設茶葉生態旅游觀光茶園等,可達到美化區域生態環境的作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建立河南省茶產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省委農辦、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文化廳、旅游局、省政府金融辦、省供銷社、農信社、農業銀行等部門和單位組成,負責全省茶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協調、管理等工作。茶葉主要產銷區的省轄市、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切實加強對本地茶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指導。

  (二)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對茶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各級財政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通過財政貼息、補助等方式引導茶產業加快發展;要進一步優化政策扶持方式,由無償支持為主轉為有償支持為主,通過財政資金參股、控股等方式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整合相關涉農資金,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以及科技研發等資金按照項目適宜原則向茶產業傾斜。將發展茶產業納入退耕還林和生態林、防護林建設等范疇,在種苗培育、更新改造、病蟲害防控和生態補償方面享受與林業同等的政策。落實茶產業稅收減免政策,制定土地利用、工商注冊等組合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茶產業,促進茶產業良性發展。

  (三)優化投融資環境。積極探索茶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強化金融機構對茶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協調引導農信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投向茶葉生產大中型企業、專業合作社,大力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茶葉市場流通體系建設;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茶葉保險業務,降低茶葉企業和農戶特別是種植大戶的生產經營風險。采取聯合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發行債券等多樣化融資方式,實現茶產業投資快速增加。圍繞茶產業的銷售、加工、種植等環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戰略合作者,與國內外大茶葉生產經營商聯合,提升茶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茶葉生產基地建設,通過返租倒包、土地置換、合作社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鼓勵回鄉創業人員、種茶大戶和廣大茶農自籌資金建設茶葉生產基地。

  (四)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大對茶產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與培育力度,重點支持省級和跨地區、輻射范圍較大的茶葉協會、茶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產銷聯合體等。大力培育企業、專業合作社、茶農等產業經營主體,優化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完善“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標準+茶農”等模式,推行農戶生產鮮葉、加工廠(專業合作社)加工成品、公司品牌化經營的模式,建設一批與茶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茶葉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擴大產業覆蓋面和帶動力。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技術服務機構在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農藥源頭控制和茶葉初制加工等過程中服務和監督作用,不斷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

  (五)樹立我省茶葉品牌形象。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普及茶葉消費知識,促進茶葉大眾消費市場逐步成為主體市場。以信陽茶文化節、鄭州茶葉博覽會等常規會展為平臺,不定期舉辦綜合性、專題性的國際國內茶葉博覽、展示、技術洽談會等,擴大我省茶產業的影響。積極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各類茶葉博覽會、學術研討會及各種宣傳活動,塑造河南茶葉品牌形象。

茶葉網編輯:agronetlx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茶葉網(www.tangriyuan.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茶葉網”(www.tangriyuan.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茶葉網(www.tangriyuan.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茶葉網(www.tangriyuan.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茶葉網(www.tangriyuan.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茶葉網”(www.tangriyuan.cn)聯系。

熱點新聞

·婺源綠茶:千年茶鄉的匠心之作
·勐臘縣: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陜西省安康市:秦巴明珠續寫香茗傳奇
·湖南雙牌:苦瓜紅茶受歡迎(圖)
·臨滄創新思路造“天下茶倉”(圖)
·云南綠春縣:一片茶葉的“致富經”(圖)
·信陽浉河區:茶鄉的“扮靚秘方”(圖)
·上半年農民收入增6.6%,農業農村經濟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