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茶比較外形,如條形、色澤、勻整度等,沖泡后比較內質,如湯色、香氣、滋味等
一位茶商閑聊時說了一段生意經:“現在社會上,有5%的人真正懂茶,其他95%的人都不懂茶。讓那5%的人去批發市場買茶吧,我們只做那95%的人的生意。”
這段生意經道出一個現實,茶葉市場價格不透明,消費者難以辨清茶葉好壞,很難買到貨真價實的好茶。如果顧客不會評價茶葉質量,又不懂市場行情,就只好任宰。
不懂茶的人對茶學知識望而卻步,他們覺得,茶里面的學問太深,就干脆糊里糊涂地喝吧。其實,茶文化不玄妙,普通人也能學得會。有些人把茶文化弄得玄而又玄,是想借文化炒作,把手中的茶賣個好價錢。
喝茶,就是聞香氣、品滋味、看湯色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有嗅覺、味覺、視覺,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把握一款茶的香氣、滋味、湯色,喝得久了,相互比較,自然就能品出不同等級茶葉的區別。
其實,學習品茶的方法如同吃冰棍的過程。每個人都吃過冰棍,閉上眼,咬一口,僅憑味覺,你就能立即辨別出這冰棍是綠豆的,還是奶油的,還是白糖的。為什么?從小到大,經常吃,吃得多了,你就記住了綠豆冰棍、奶油冰棍、白糖冰棍的味道,也慢慢知道了它們之間的差別。
再做個類比。種蔬菜的叫菜農,種糧食的叫糧農,種水果的叫果農,種茶的叫茶農。茶,本質上是一種農產品,在這個意義上,它與水果、蔬菜、糧食沒有什么區別。人們每天都要吃農產品,你能吃出這種大米比那種大米香,這個西瓜比那個西瓜甜,為什么不能辨別出這款茶與那款茶的區別呢?適當學習一些茶學知識,經常喝茶,用心品味,你就不會糊里糊涂地喝茶了。
這樣,你就能理解,為什么一個茶農家的孩子,他喝一口茶,就對茶的品質知道個大概,比如,這茶是不是春茶,這茶烘干時,火候大還是小,這茶等級高還是低……一個人,每天都吃母親炒的菜,每天都喝父親炒的茶,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一些基本的茶葉品評知識,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了。
茶葉的種類有數千種,品評茶葉質量的標準只有八個字,即“干看外形,濕評內質”。它的意思是,干茶比較外形(如條形、色澤、勻整度等),沖泡后比較內質(如湯色、香氣、滋味等)。循著這個原則,多多實踐,你就能學會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