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品茗好時節,萬千茶香溢江城。
這是近日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第19屆中國(武漢)茶業博覽交易會暨紫砂、陶瓷、茶具、工藝品展的宣傳語。
作為2012年以來每年舉行的春茶大會,本屆展會基本做到了宣傳語上的“萬千”——不僅吸引了來自全國上百個名茶名器產區的千家知名企業參展,產品涵括綠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所有品類,以及紫砂茶器具、茶食品、茶服、茶包裝、根雕、紅木、文玩、書畫、工藝品共約10萬種茶產業鏈產品,4天共吸引10萬多人次前來參觀品茗,簽約交易8.73億元,較上屆增長9.16%。
然而,展銷兩旺的背后,卻難掩湖北茶尷尬——1500個展位,三分之二以上被外省品牌占據,茶器等茶產品難覓湖北企業身影;8.73億元的簽約交易額中,湖北茶只有1.75億元,份額僅占20%。
外地品牌云集家門口
步入武漢國際會展中心,不難看出,3萬平方米的展區被精心劃分為中華品牌館、普洱黑茶館、湖北名茶館、國內茗茶館、茶器美學館、文玩工藝品館及“一帶一路”國際精品館七大板塊。
湖北省內以產區和茶類為單元,或政府組團,或企業抱團,前來展銷,湖北宜紅、恩施玉露、五峰毛尖、襄陽高香茶、武當道茶、趙李橋川字牌、羊樓洞青磚茶、英山云霧等知名品牌悉數亮相。
只不過,細細數來,1500個標準展位,三分之二以上被西湖龍井、云南普洱、安溪鐵觀音、信陽毛尖、安化黑茶、六安瓜片等外省品牌占據,其裝潢水平也普遍高出湖北茶展位一大截,走進去有如置身于高檔茶館。能與之稍作媲美的,除了湖北茶業集團,因東湖茶敘會而出名的恩施玉露、利川紅,近年來發力“一帶一路”的趙李橋、漢家劉氏青磚茶等少數展位外,各地組成的公共展區,與傳統的茶市攤位區別不大,標價上千元的茶葉,最終以幾百元的單價成交。
展會承辦方相關負責人說,武漢茶博會創辦于2008年,2012年起分春秋兩季舉辦,以其10多年的觀察,湖北茶無論在參展積極性方面,還是在參展的營銷包裝方面,和普洱、龍井、鐵觀音等全國性大品牌的差距不是一點兩點。“外地品牌已殺到家門口了!”現場參展的某本土茶企負責人不由驚呼。
這顯然與主管部門的初衷有所背離——作為全省唯一由省級主管部門支持的大型茶事活動,其本意在于發揮武漢尤其是漢口這一歷史茶碼頭的重要作用,活躍本地茶葉市場,打開對外窗口,但從現場交易成果來看,湖北茶僅占20%的份額,表現不盡如人意。
品牌建設亟待加強
“深層次原因還在于湖北茶品牌建設太弱。”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原副巡視員萬福祥說道。
他表示,湖北是茶圣陸羽故里,擁有鄂東大別山、鄂西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及鄂南幕阜山四大優勢茶產區,近年來種植面積及產量均穩居全國第四位,但產值卻始終在其他產茶大省之后。
“離強省還有很大距離。”萬福祥結合參觀感受表示,盡管從現場看,湖北省“東道主氣場強大”——80多家企業或以產區公共品牌組團參展,或以優勢企業品牌為主體抱團參展,但單個品牌拎出來,都難以和省外一個品牌抗衡。
在他看來,湖北擁有一條萬里茶道,兩個茶碼頭(漢口、羊樓洞),三大歷史品牌(“宜紅”“青磚茶”“恩施玉露”),以及近年來涌現出來的“武當道茶”“英山云霧”等綠茶品牌,可以說不缺歷史、不缺規模、不缺品質、不缺技術、不缺人物、不缺故事,但仍未擺脫“一盤散沙、雜亂無章、同業相輕、以鄰為壑”的尷尬現狀。
出路何在?早在前些年,就有有識之士提出,湖北應集中精力叫響既有的三大歷史品牌,尤其發力一紅(宜紅)一黑(青磚茶)。
“當前各地涌現出公共品牌熱,但張開五指,不如握指成拳。”萬福祥說,叫響全國性品牌,不僅僅是企業的事,對比川茶、安化黑茶、信陽毛尖等鄰省品牌發展之路,湖北在“政府推行業,企業做品牌”上還可下更大功夫。
萬福祥表示,公共品牌熱不是壞事——至少說明各地重視,有利于將茶產業抓實做強。不過,市場的事還得回歸市場,品牌壯大還得靠做大龍頭企業來實現。
他建言,茶產業已成為不少山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未來3到5年茶葉產量很可能呈現井噴,省級層面宜盡早著手,深入推動茶產業整合升級,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還應鼓勵拓展茶食品、茶飲料、茶醫藥、茶化工等產業鏈,變單純的喝茶為吃茶、飲茶、玩茶、用茶,這是湖北茶“守正創新”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