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絲綢之路”,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茶縱貫歷史、跨越國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國際茶葉委員會數據透露,目前全球有60多個產茶國和超過195個飲茶國。
數據背后折射出世界茶葉市場的龐大,也同時敲響了茶葉質量的“安全警鐘”。
國際茶葉委員會主席伊恩·吉布斯接受記者專訪時談及,隨著近年來農藥殘留檢測水平的提高,茶葉農藥殘留問題成為制約各國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國對進口茶葉的農藥殘留標準上升不減。”
“從國外進口的茶葉,我們都會檢測其是否有農藥殘留或染色劑等。”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雖不產茶,但盛行飲茶,摩洛哥茶葉與咖啡工業協會會長哈米德·拉吉介紹,摩洛哥95%以上的綠茶來自中國,2018年摩洛哥進口中國茶葉7.8萬噸。
哈米德·拉吉說,正因為民眾需求量大,所以守住茶葉“安全底線”尤為重要,“比如近幾年,摩洛哥就多次上調對進口茶葉的農藥殘留標準。”
在茶葉農藥殘留標準制定方面,不少專家連日來在浙江嵊州召開的首屆國際紹興(嵊州)綠茶大會上提及,由于不同農藥的水溶解度不同,以干茶測定農藥殘留量,就可能被過高地估計了攝入量,因此在測定茶葉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時應考慮茶湯檢測法。
無論如何,茶葉消費國對農藥殘留標準的提升,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茶葉出口國的銷售量。那么“供”與“需”如何互補,出口量與“安全底線”的天秤何以平衡?
“堅守本土要求的‘最低門檻’,同時探索提升各自的茶葉品質。”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雖然每個國家對自己進出口茶葉品質標準不一,但對茶葉的安全要求理念是一致的,這種“和而不同”的追求,使茶葉享有好品質,也讓老百姓吃得放心。
圖為浙江嵊州越鄉龍井茶園一角 項菁 攝
伊恩·吉布斯也談及,各國茶葉相關負責單位應該時刻守住茶葉“安全底線”,及時溝通交流各國進出口茶葉的相關信息,一同促進茶葉品質的提升。
在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三界鎮茶園頭村的小山頭,記者看到,一些茶農正在一壟壟紅壤坡地上采摘“貴如金”的明前越鄉龍井茶。嵊州市農業農村局茶葉科科長汪新貴向記者透露,“嵊州市每年6萬多噸茶葉出口海外,隨著各國對茶葉農藥殘留的標準越來越高,我們也采取了不少提質舉措,比如推廣太陽能殺蟲燈、高效低殘留生物農藥,開展茶園統防統治,實行茶園生產標準化。”
讓一杯茶氤氳“純天然”的茶香,不僅要牢牢守住茶葉種植培育階段的“安全底線”,茶葉炒制、茶食品包裝等后期加工階段亦是影響品質的關鍵。
“茶葉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應該有任何添加劑。”哈米德·拉吉認為,茶葉商家應該精細化茶葉外包裝,比如茶葉用藥量、添加成分等數據,同時統一規范茶葉的生產和管理過程。
而除了對普通泡茶標準化規范,如今的茶葉更是有了許多衍生品。“衍生品對茶葉品質要求更高。”周國富直言,茶葉前期的農藥施用品種和劑量對茶湯影響不大,但一旦生產茶餅、茶糖等茶食品,農藥則會直接跟隨茶葉進入人們身體,“因此,對茶葉各類衍生品的要求更要精準和細化。”
記者了解到,為“保駕護航”茶葉質量,2018年,涉及茶葉生產、流通、消費等各方面的20余項茶行業“安全底線”在中國推出,以助力茶產業邁步規模化、標準化。
于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而言,周國富表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新發展理念是不變的思路,“不僅要讓三千萬茶農擁有更專業的指導,還要豐富茶文化、茶故事等多元領域,保質保量的前提下,讓茶葉在世界舞臺更加‘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