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本是農閑時節,可這段時間在貴州省湄潭縣金花村的“七彩部落”鄉村旅游景區,不少茶農卻在忙著新的活計:編草鞋、畫農民畫。
走進一家名叫草根藝苑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的手工作坊,只見屋內十多臺木馬排開,幾十名婦女正拿著麻繩練習如何加快編織進度。47歲的安志琴已是一名熟練工,一天能編六七雙草鞋。
“以前農閑了只能打麻將,現在除了有工資,我還入了股,有分紅。”安志琴告訴記者,兩年前,因為要管護茶園她還是兼職,現在茶園租給了別人,她可以專心在公司務工。
在草根藝苑公司負責人、金花村村主任劉建順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成品展館,在柜臺上擺放著一雙雙質地柔軟的手工草鞋,上面還搭配著幾種顏色不同的絹花,十分時尚,一雙售價從128元到188元不等。
“以前好多人覺得又土又丑,但經過改良,你看多潮!”劉建順說,去年8月他去上海參加一個工藝品展會,帶了100雙,結果第一天就賣完了。目前通過和景區合作銷售等模式,顧客回頭率能達到百分之五六十。
“如今是返璞歸真、憶苦思甜的年代。”在他看來,當年紅軍長征時就穿著草鞋爬雪山、過草地,草鞋已經成了一種艱苦歲月的歷史符號,很能勾起人們的回憶。所以,開發充滿鄉愁情結的本土文旅產品,一定有市場需求,而且近年來日益火熱的全域旅游也在倒逼著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湄潭縣,近年來大力推廣茶產業,金花村也發展了6800余畝茶園。“我們這里好山好水,游客來玩了,把什么帶走呢?”劉建順心中一直裝著一道思考題。
和他一樣,金花村村支書馮燕青一上任也在反問自己:同樣是種茶,附近龍鳳村、核桃壩村為何發展得那么好,怎樣才能多一些增收渠道,也變成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多次開院壩會后,村里決定改變觀念,另辟蹊徑。2015年,縣里正好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住時機,大清溝的73戶村民集資成立了七彩部落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率先進行“人人是股東、戶戶能分紅”的探索。
馮燕青說,在群眾的積極配合下,2015年5月景區就開始投入運營,名聲打響后,鄉村餐館、賓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現在旅游收入已經超過種茶收入。
“我們的村民是白天當老板,晚上當演員。”馮燕青笑著說,每到重要節日,還有農民走秀、篝火晚會等節目。此外,村里還專門組織了農民畫培訓班,大家在創作時,都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哭嫁》《儺戲》《跳花燈》等藝術品已被廣泛應用于周邊縣市酒店裝修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