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江西省定南縣巋美山鎮板埠村知行合壹油茶種植基地,一片綠意蔥蘢的油茶林映入眼簾,微風拂過,顆顆剛結出的油茶果搖曳枝頭。看到山上油茶樹長勢喜人的場景,張日平露出開心的笑容。
張日平是江西知行合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目睹這些年自己苦心經營的一座座山岡變成“綠色銀行”,他感慨山里吹來的凜冽冷風都是暖的。
從“交公糧”到“農有補”
1971年,張日平出生在巋美山鎮寨頭村,父親是礦工,母親是農民, 5兄妹在農忙時便是半個下田勞作的農民,父輩農民的處境他記憶深刻。
“生產隊時還吃不飽飯,13歲那年分單干,家里開始有余糧,當時父母最開心的就是有余糧可以再養頭豬了。”張日平回憶,到了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條例》,曾經排隊交公糧的場景不復存在。
種糧是父輩的主要農事,新時期,如何借乘國家惠農的改革春風實現新作為,多年在外從事建筑工程領域工作的張日平決定返鄉做一名新農民。
2014年,張日平返鄉開始創業,利用前期在外發展積累的資金創立了江西知行合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籌措500多萬資金,流轉1500多畝山場發展油茶基地。
得益於定南縣對油茶產業的大力扶持,3年來,張日平的油茶基地獲得政府產業補助資金71.5萬元,市級油茶示范基地獎補10萬元。同時,整合涉農資金109.8萬元完善了基地橋梁和道路等基礎設施。
“以前農民種地要交稅,現在國家給發展農業的農民補助,農業改革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翻開3年的培訓記錄本,張日平已參加政府組織的省內外各類油茶培訓活動17次,昔日的油茶門外漢已成油茶種植鄉土專家。
2016年,張日平的油茶基地被列為中央財政技術推廣項目油茶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同時,被列入林業科技推廣項目“細菌肥料對不良立地土壤改良的推廣應用”基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焦如珍教授項目課題之一。
從“放林權”到“頒茶證”
“別看現在山上種滿油茶樹,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個樹木稀疏的小山包。”望著眼前的油茶林,張日平坦言,以前林地沒確權,糾紛多,林地無法創造經濟效益,一些想在山上“刨食”的人也只能卻步。
直到2005年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老百姓守著的林地“沉睡資源”被盤活,也正得益於此,才成就了張日平的油茶夢。
2015年,張日平通過與300多戶村民簽訂流轉協議,流轉了5700多畝林地,林地流轉村民獲益,發展起來的油茶產業也吸納當地農戶務工就業,農戶和基地實現了“雙贏”。
發展油茶產業,除了解決林地資源,油茶林生產周期長、投入大,資金不足也是擺在張日平面前的一道坎。
2017年,定南縣在全省率先實施“油茶林經營權證”制度改革。張日平的油茶基地有了“油茶林經營權證”,并通過國開行“油茶貸”項目申請了貸款,今年初,504萬元“油茶貸”成功獲批,油茶基地有了金融“活水”。
張日平是該縣得益於林權制度改革推行和“油茶林經營權證”改革創新促進油茶產業發展的生動體現。目前,該縣油茶種植面積已破10萬畝,為66戶油茶種植戶頒發了95本油茶林經營權證,向33戶種植戶(企業)發放“油茶貸”1.2億。
從忙致富到助脫貧
“阿清哥,雞養的咋樣了,什麼時候出欄呀?……”在油茶基地張日平向黃東清了解近期雞場養殖情況。
黃東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艱難,張日平為幫他脫貧,不但鼓勵他到基地務工,而且在油茶基地劃出區域讓他養雞,基地農忙時也讓他老婆、兒子來務工,千方百計幫其增加收入。
這些年張日平對黃東清的幫扶,讓他對當前的農村脫貧深有體會。當初農村養不活人的煎熬讓他選擇走出大山發展,現在自己走上了致富路,但不少村民依舊貧困,心里對農村的貧窮境況始終無法釋懷。
“好在這些年黨和國家的改革惠農政策是一個接一個,返鄉發展農業的人也變多,通過自身發展產業幫扶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我在脫貧攻堅的改革中回報家鄉的責任。”張日平說,目前油茶基地基地采取“100+1+1”的模式帶動了14個貧困戶發展油茶產業,幫扶了23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
除了油茶產業助脫貧,張日平還拓寬其他產業脫貧路。去年張日平在油茶基地周圍發展了100畝“紫玉淮山”扶貧產業,扶貧效果得到當地農戶一致肯定。如今,在油茶基地山腳閑置沼澤洼地,他又建起生態養鵝扶貧產業,形成上山種油茶、山下養鵝的立體林農產業鏈,從而帶動更多的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微風拂來,山上油茶樹“沙沙”作響,站在山下鵝場的張日平揚起一把青草,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發展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