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采茶、賣茶、飲茶,已成為湄潭人生活的一部分,而茶產業也逐漸成為湄潭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牢牢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云霧、無污染”的地理環境優勢和土壤富含鋅硒等自然資源優勢,緊扣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方向,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小小茶葉,已經成為撬動湄潭脫貧的有力杠桿。
2011年,湄潭被列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2014年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全縣共有5個貧困鎮64個貧困村,貧困人口12961戶43689人,貧困發生率10.1%,而到了2018年,貧困發生率已下降到1.55%,茶產業功不可沒。目前,湄潭茶產業覆蓋的建檔立冊貧困戶達5404戶1.78萬人,占比超四成。
“云貴山海拔1200多米,2002年之前,老百姓都在山坡上種玉米,收成很低,肚子勉強填得飽,但手里沒得錢花,也留不住水土。”大廟場村黨支部書記鄢吉倫告訴記者,“實施退耕還林后,山上9984畝耕地都種上了茶葉,全村人均種茶1.5畝,不僅改善了生態,而且優化了種植與產業結構,每畝茶園一年收入可達6000元,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隨著茶園相繼投產、幫扶政策陸續到位,茶產業覆蓋的貧困人口在短期內實現穩定脫貧致富。”湄潭縣副縣長聶玉珍告訴記者,“因茶脫貧、依靠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獨具湄潭特色脫貧之路。”
然而,湄潭茶產業發展之初,也遇到了“小散弱”的問題。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農業農村部和貴州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指導幫扶下,立標準、樹品牌,強技術、延鏈條,不斷深入實施茶產業培育和提升工程。
“農業農村部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落戶我們村,我們在家門口也能學到很多新東西了。這塊牌子是我們的金字招牌,我們一定要把基地建設好,把村莊建設好。”核桃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廷明說。
多年來,農業農村部對于湄潭茶產業支持不斷。今年10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主任廣德福帶隊赴基層聯系點湄潭縣高臺鎮高臺村調研,慰問貧困戶并與困難群眾、當地干部開展座談交流。如今,湄潭茶業迎來了大轉變。隨著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茶葉產量逐年提升,茶產業鏈不斷延長,湄潭縣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知名茶企和著名茶商標,湄潭茶工業亦如同雨后春筍破土而出。目前,湄潭已有的538家茶企、茶葉加工大戶,紅茶、綠茶、白茶、黑茶等茶葉生產線300余條,茶葉年加工能力達7.5萬噸。
2011年,由湄潭縣茶業協會申報的“湄潭翠芽”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結束了貴州茶葉沒有中國馳名商標的歷史。如今,“湄潭翠芽”和“遵義紅”作為貴州“三綠一紅”茶葉品牌的代表,在產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飄香全國,也成為引領湄潭茶產業帶動脫貧的“拳頭品牌”。
湄潭縣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一體化發展思路,做大茶莊園經濟,全域旅游基本形成。
隨著茶旅一體化的興起,創客茶園、茶莊等新業態不斷植入,“定制茶園”種茶、制茶,賣茶、賣風景,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茶園經營模式。沁園春茶業總經理趙吉偉告訴記者:“以前是茶葉采摘時找銷路,現在是茶園根據客戶要求生產;以前茶葉是按斤賣,現在是按畝賣。”趙吉偉所說的茶葉按畝賣,實際上是一種“私人訂制”模式,客戶只要每畝支付一定費用,就可以擁有一片茶園。
推進茶產業“接二連三”,則是湄潭茶產業日漸蔥翠的秘訣。湄潭縣縣長李勰告訴記者:“湄潭要走就走茶產品精益化和深加工發展道路。”據統計,湄潭已建成茶樓、茶館300余家,2018年全縣茶旅綜合收入達35億元,茶旅扶貧貢獻率達37%。
作為全國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湄潭試驗區先后開展了農村土地制度、農村稅費體制、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改革試驗,通過定期租賃、經營權永久流轉、返租倒包等流轉模式,推動茶園的規;洜I。在確保茶園流轉農戶土地收益穩定的基礎上,實現流轉土地帶動茶園流轉,積極推動農民參與茶園流轉和茶產業的分工協作,從而實現就業轉移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