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茶正綠時,置身于平昌縣鹿鳴鎮萬畝生態有機茶園,嫩綠的茶葉芽青翠欲滴,茶韻清香撲鼻而來。采茶姑娘穿梭在茶山上,雙手上下翻飛,揀選清明前夕的優質茶葉。
山下的加工廠里,各式茶葉加工設備不停地運轉,經過流水線工人的熟練操作,一批批秦巴茗蘭茶被精心包裝好。
“我能夠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合作社。”鹿鳴鎮燕山村村民王大發說,沒加入合作社前,他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靠種糧食為生,一年忙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加入合作社后,他家12畝土地栽植了茶樹,還不用為制茶技術、沒有外銷渠道發愁,“茶葉價格有保障,年底還能分紅,現在年收入保持在4萬元以上。”
“以前只抓發展、不管銷售,規模小、不成片,沒有業主帶動,鎮上茶葉產業發展不起來。”鹿鳴鎮黨委書記姜朝暉說,“現在種植、管理、加工、銷售一起抓。”鹿鳴鎮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招商引資組建了平昌農發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全鎮茶園栽植管理,成立秦巴茗蘭茶葉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茶葉的加工銷售。一改過去農民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局面,使土地、資金、市場、科技等資源要素得到集聚、優化,促進茶產業升級增效、茶農脫貧致富、農村快速發展。
鹿鳴鎮只是巴中市茶業集聚規模、抱團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合作社把分散零星的茶農聚集整合,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合作,促進了茶葉產業規模化發展,降低了生產成本。
以前,巴中市茶葉產業效益低,規模經濟不突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龍頭企業本身實力小,缺乏擴大再生產的經濟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規劃引導不善,茶園分散,各自為政,與名優茶生產的品牌化和規模化不相適應。一些鄉鎮只注重種苗的組織供應,而忽視良種基地的規劃和布局。
自2014年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實施茶產業“雙百”工程的意見》后,全市茶葉基地規模快速壯大。4年來,全市新建茶園45萬畝,茶園面積達到80萬畝;投產茶園達到52萬畝,新增茶葉產量1.6萬噸,達到2.6萬噸;新增茶葉綜合產值20億元,達到35億元;新培育茶葉龍頭企業26家、茶葉專業合作社65家、家庭茶場96個、種茶大戶3200戶,新增茶葉加工能力8500噸。
如今,在巴中各大產茶山區,一畝畝高標準茶葉基地相連;一條條平坦的道路在茶園縱橫交錯;現代化的茶廠,產、銷、研一體的辦公大樓錯落有致……美麗的茶鄉一派產業興旺的幸福景象。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巴中市2018-2020年茶葉產業發展推進措施》,明確要突出茶葉集聚發展,做大基地規模。著力優化基地布局,緊緊圍繞建設沿巴萬、巴陜、巴達高速公路“三線”山地布局,通江縣大通江河流域、南江縣黑潭—下兩、平昌縣云臺—鎮龍“三大產業帶”和通江縣民勝—火炬、南江縣正直—和平、平昌縣得勝—雙鹿“三大示范園”,打造“三線三帶三園”70萬畝連線連片茶葉基地總體構架。到2020年,全市新建茶園基地20萬畝,改造低產茶園7萬畝,新建、改造機采茶園27萬畝,推動茶葉生產節本增效。
《措施》提出,要加大示范園區建設力度,按照生態化、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六化”標準,包裝儲備一批茶產業建設項目,力爭將平昌縣三十二梁、南江縣元頂子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創建為省級園區。
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茶葉集聚發展方面,還將深化主體帶動作用,推廣以園招商,引導回鄉創業,鼓勵科技人員參與,因地制宜,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委托代管、返租倒包、保底分紅、二次返利、量化股權等形式推進茶園適度規模經營。今年將新培育茶葉專業合作社65家、家庭茶場96個、種茶大戶35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