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在甕安這里還有全國最大的黃金芽集中連片種植基地。”1月7日,在貴州省甕安縣建中鎮苗嶺霧海歐標茶莊基地,當地的茶旅一體化項目,已經成為了游客的熱門景點。
貴州產茶歷史悠久,擁有高海拔、多云霧、寡日照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不過,由于缺乏相應的品牌號召力,多年來,貴州茶一直面臨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境地。
最近幾年,貴州正加速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香飄四海的貴州茶正實現著“逆襲”,茶園面積達696萬畝,位居中國第一,有470萬農民因茶脫貧致富,茶葉已成為貴州省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對茶資源進行數據分析利用
運用數據庫、生物基因、物聯網、理化分析等技術建設“茶云”大數據,對貴州茶資源進行數據分析利用,幫助茶產業的品種選育、品質把控和品牌傳播——1月3日,記者了解到,經過近兩年的建設,由貴州省政協牽頭組織實施的“茶云”大數據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2016年10月,貴州茶產業官方大數據平臺正式啟動運行。它由產業云、商貿云、公眾云三個子云構成,主要聚焦茶產業發展中的“領導決策盲點、行業管理難點、企業市場痛點、公眾消費疑點”四個關鍵問題,通過數據采集、挖掘、呈現和智能分析,為貴州茶產業的政策制定和產業引導提供決策輔助。
目前,“茶云”已完成搭建包含全省茶樹品種、基因、種植和質量監控等數據的貴州茶資源數據庫;通過基因分析,對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樹資源進行大規模測序和分析,為選育茶樹品種提供數據支持和方法指導;實踐建設現代茶園,在貴州省黎平、納雍、江口三個試點縣設置600余個傳感器無線節點,對上千畝核心茶園實現實時監測,構建黔茶種植生態模型。
據了解,“茶云”將匯集目前貴州137萬茶農,2336家茶企、1424家茶種植合作社的相關數據;面向茶企、合作社,提供生產、加工、銷售環節信息化服務、跨境貿易一站式服務,上下游企業供應鏈服務,實現黔茶全產業鏈的數字化整合;建立起消費者與茶產業區、茶企之間的信用通道。
精心培育“名茶” 破解品牌之殤
曾幾何時,多家其他省份的茶企在貴州大建生產基地,產品直接貼牌銷售,這讓貴州茶產業發展陷入尷尬的境地。品牌之殤,成為貴州茶產業的一塊心病。
2014年5月,貴州省政府出臺《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大力實施黔茶品牌戰略,重點支持以“都勻毛尖”為代表的“三綠一紅”(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遵義紅)品牌發展,建設全國茶葉強省。自此,貴州茶產業進入加速發展期。
貴州大力發展一批知名茶企業和茶產品,制定“黔茶”品牌認證體系,定期開展品牌認定活動,評選10個茶產品進行重點扶持,整體宣傳推介,推動形成“黔茶”系列品牌產品。記者從貴州省茶協了解到,2016年貴州茶葉產量、銷量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茶產量28.4萬噸,綜合產值超過了500億元。隨著貴州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集約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這些都進一步奠定了貴州茶產業在全國的地位。
老百姓喝上了便宜好茶
過去,由于貴州一些茶企片面追求單芽,只采摘春茶,一畝茶園只能產二三十斤單芽,動輒上千元一斤,雖然價格昂貴,茶農卻賺不到錢。對此,相關部門開始對茶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引導企業延伸“大眾市場”,讓老百姓喝上便宜好茶。
例如,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和貴州省農委曾聯合發布《貴州茶葉品牌產品標準和技術規程》,規范了產地范圍,還調整了鮮葉等級要求,對農殘零容忍,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細化了茶葉加工工藝流程和技術要求,嚴格規范加工場所條件,并制定了統一保質期。如今,通過鮮葉等級的調整,鼓勵企業生產一芽一葉、二葉、三葉,不僅延長了茶葉采摘期、增加了茶農收入,提高了大宗茶青的下樹率,而且還讓老百姓喝上了便宜的好茶。
據統計,2017年,貴州茶葉出口量超過2300噸,貿易額超過7100萬美元。相較于去年同期,出口量增長超過150%,貿易額增長超過110%,這也是貴州茶葉出口近三年來首次出現出口量和貿易額的雙翻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