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清晨,懷化市會同縣坪村鎮毛田村望子界云霧籠罩,界下有家制茶坊。茶坊里熱氣騰騰,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野生茶手工制茶技藝,就在這傳承和發揚。
坊內一口殺青大鐵鍋正冒著熱氣,茶青在鍋底“噼哩啪啦”翻騰作響。傳承人楊忠林俯著身子,光著手掌,在熱鍋里嫻熟地翻炒,陣陣茶香隨鍋里翻起茶雨的節奏撲面而來,這是茶葉炒熟的香味。大約二十分鐘,楊忠林抓起一把,緊了緊,然后松開,茶葉隨即散開,再湊近來看了看,聞了聞,臉上露出滿意神情。
“只有用指尖感受鍋熱茶溫,才能把得準火候。”楊忠林介紹說,殺青的過程火候是關鍵,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駕馭。楊忠林就能憑借指尖的靈敏感覺和熟練的挑、撥、抖、旋等手法,將茶青剩余水分充分殺散,卻又精準拿捏火候。為了練就這“翻云覆雨”的殺青功夫,初學時的楊忠林基本天天都燙傷手指。
手感鍋溫殺青雖有難度,但這只是整個手工制茶工藝流程很小一部分。通過清晨采茶、烈火炮制、三炒三揉、微火焙干,殺青、揉捻、復烘、復火提香……會同野生茶被賦予了靈性。可以說一杯動人茶湯,是由制茶人投入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藝疊加而成的文化藝術。
會同縣地處云貴高原東緣與雪峰山西南麓之間,位于北緯26°最佳生態帶,屬于亞熱帶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物種天堂”和“南方植物基因庫”之稱。在這片區域內無污染源,土壤發育為較為肥沃的弱酸性黃壤,非常適宜野生茶樹的生長。會同野生茶園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坡,屬于高山野生茶。古傳“茶祖”神農炎帝誕于會同,野生茶傳統制作技藝歷經千年傳承積累,至今依在民間遺存。傳承人楊忠林采收會同境內野生茶園,沿用純手工制作方式制作成茶,這就是會同野生茶。
同樣的茶青,通過不同加工方法,生產出各具特色的不同茶品。會同野生茶主要分為綠茶、白茶、紅茶和黑茶四個系列。綠茶的精華在于它本身的天然和新鮮成分的保留,其他三類則屬于發酵茶種。白茶是微發酵、紅茶是全發酵、黑茶是后發酵。
“做好一炮好茶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茶青,采摘和選葉非常重要,就算只是一片老葉,都會嚴重影響一整泡茶的外觀和色澤”,楊忠林介紹說,會同野生茶采摘時要遵循“三一致”“四不采”原則,即形狀、大小、色澤一致,開口芽不采、蟲傷芽不采、霜凍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選葉時要做到“四不要”,即老葉不要、茶梗不要、雜質不要、不符合標準的葉不要。
天晴,楊忠林將采收的新鮮茶葉平攤在竹曬墊上,讓新葉吸收著陽光漫射,使水分適度萎凋。茶青曬好后,再放在篾簸箕內,均勻攤開,使其自然風干,緩解茶葉曬青后的緊張狀態,為下一步殺青做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萎凋是白茶制作的關鍵工序。會同野生白茶需進行70 多個小時萎凋,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一年茶, 三年藥, 七年寶, 十年丹……”隨其珍藏年份的不同,野生白毫價值更顯非凡。
慢工細活, 殺青后的活兒同樣精細,殺青后是攤涼。制茶師傅將茶葉薄攤在篾簸箕內,待葉子冷卻后開始揉捻。師傅們以雙手用力在篾簸箕內按順時針方向將殺青攤涼后的茶葉揉捻,或用木質揉捻機半人工揉捻,揉捻成條索狀,其過程中可以將部分水分揮發。
野生黑茶在揉捻之后,還要進行渥堆。這是黑茶色香味形成的重要環節,表面覆蓋濕布,嚴格控制渥堆時的水分和溫度,等到茶葉散發出淡淡的酒糟香氣就算完成了。黑茶是我國的特有茶類,它的特色在于利用了特殊的益生菌發酵。會同野生有機黑茶金花生發狀況良好,藥香味顯著,在助消化、解油膩、消炎腫、降血脂、降脂糖,抗癌緩衰老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
而紅茶屬全發酵,不需殺青,只等充分萎凋至茶梗折而不斷就開始搖青。搖青到綠葉鑲紅邊茶葉發出花香味后再進行揉捻,然后發酵到葉紅、果香味濃郁再烘干就可以了。紅茶品性溫和,富含胡蘿卜素,可以幫助暖胃養生,增強人體免疫力。
茶葉烘焙這道工序對溫度的把控十分嚴格,這考驗著每位制茶師傅對于溫度的敏感度。通過初烘、復烘后,將茶攤放在篾簸箕內冷卻。再用籮簸箕簸去飄葉、黃片和雜質。就進入到最后一道工序—復火提香。
復火提香是茶葉香氣高低的關鍵之處,它要求溫度要掌握在160℃-200℃范圍內,翻烘要求輕、快、勤,直至能夠手捻茶葉成末,這樣,野生綠茶制作算是完成了。野生綠茶葉色嫩,清香足,回甘爽,湯色鮮,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最多,茶多酚、咖啡因保留鮮葉了的85%以上,維生素高度保留,可謂是防癌抗癌、防衰老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