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里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樹多生長在氣候濕潤多雨的南方,不宜在干旱少雨的北方種植,此前西方科學家也曾提出“北緯30度以北的地區不能種茶”的說法。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山東開始南茶北移實驗并取得成功,成為我國最北的茶區。而今天,有人要將茶樹從山東繼續往北移。
“我有一個夢想,讓每一個人都能喝到自己家鄉盛產的茶葉,而光伏大棚能夠很好的解決茶樹生長的溫度、濕度等問題,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同時還可以統一管理、采摘,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是資源與技術的結合。”青島北茶老徐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召學通過不斷地嘗試,最終成功將茶樹種植到了天津、銀川、長春、內蒙古等地區,讓這“南方嘉木”終在齊魯大地生根發芽。
結緣昌盛在光伏大棚里開始北茶夢
“我大學所學的專業是茶葉種植,畢業后在一家茶業公司工作。”徐召學說,他對茶有著特殊的感情,初學茶感覺很簡單,越學越不懂,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吸引著徐召學不斷地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據公司高級茶藝師楊東青介紹,徐召學在大連參加茶葉博覽會時,偶然機會喝到一種茶,令他至今難忘,經過四處尋找,最終發現此茶為大連本地生產,這讓他眼前一亮,萌發了“南茶北移”的想法。
“如果能夠解決溫度問題,是不是就可以將南方的茶葉引種到北方來呢?”徐召學雖有種植北茶的想法,但是場地、資金和銷售渠道成為了他夢想實現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昌盛日電邀請徐召學去指導工作,他發現昌盛日電的青島農業創客空間愿意為中小企業和為有夢想的創業者提供服務平臺,于是就帶著自己的夢想和企業來到這里,開始孵化“北茶夢”。
“在光伏大棚中種茶葉,通過光伏農業的設施,能夠控制部分光線,模擬出適合茶葉生長的環境,保證其所需要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病蟲害,降低人工成本。”據徐召學介紹,表面的光伏板用來吸收太陽能發電,并為茶樹擋住陽光的直射,而薄膜能起到透光作用,通過用光伏大棚種植茶葉的方法,讓更多的北方人喝上“家鄉茶”。
5000畝茶園遍布天津、內蒙古等14個地區
剛開始種植光伏茶時,徐召學遇到不少困難,畢竟這是一項開拓性工作,沒有可借鑒的模式和技術,只能摸索前行。徐召學請了很多專家進行指導,卻屢遭否定。
“專家說這些茶樹是不可能存活的,即便存活,種植的茶葉也不能喝,他們認為南茶北移違背了自然規律,不可能成功。”專家的質疑給徐召學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徐召學坦言,壓力很大,自己是要對投資人負責。即便能夠提供茶樹適合的環境,在溫度上也無法和南方相比,能否種植成功,能否收回成本,能否促成盈利,這一系列的問題考驗著徐召學的恒心和專業程度。
后來,徐召學跟他的團隊還是決定試一試,2011年,將茶樹種植到光伏大棚里,“在即墨還是很成功的,第一批龍井茶葉到了產茶期,不僅口感好,經過權威機構檢驗,茶多酚含量很高。”徐召學自信地告訴記者,為了驗證光伏大棚種植出的茶更好,他帶著光伏茶參加了全國名優茶評比,并獲得特等獎。
精心移來南國嘉木,全力育成北方名茶,依靠不屈不撓、屢敗屢戰的精神,徐召學讓這“南方嘉木”終在齊魯大地生根發芽。“光伏大棚為茶葉的種植提供了一個適合的生長環境,昌盛日電的光伏農業園區模式幫助我實現了北茶夢,目前,我們已建茶園5000余畝,并將茶葉種植到了天津、銀川、內蒙古等地區。”徐召學介紹說。
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 是挑戰也是機遇
“順境出產量,逆境出品質。”徐召學說,越往北,茶期越長,質量越高,口感越好。
他相信環境越艱苦,種植出的茶葉口感越好。正是這份自信,通過不斷嘗試,把茶樹種到北緯35°—45°的高緯度地區。
“中國人都有很濃厚的故土情結,就是不管走到哪都喜歡吃自己家鄉的東西,不止即墨,我還要讓全國各個省市的人都能夠喝到自己家鄉的茶葉,那是一種別樣的味道。”他設想過將全國多個省份的茶葉組合到一起,生產一個“大團圓”的茶品,讓更多的人能夠品到全國各地的茶,雖然還沒有實現,但是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目前,北茶老徐在即墨的種植規模已達360余畝,在徐召學看來,光伏茶前景廣闊,品質更好。種植環境的變化也帶來管理技術的改變,大棚里面茶樹生長旺盛、整齊,使得機械化采茶成為可能。
徐召學介紹,未來公司將以山東為起點,往北往西發展,并繼續發展光伏大棚種植模式,把茶樹種到北緯35°--45°的地域,打造當地農產品特色。“我要將茶葉種植到北方的每一個省市,把北茶做大做強。”他說,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是挑戰也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