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武夷山實驗小學的《“我了解、我參與、我實踐、我創作”茶文化科技實踐活動》,摘取科技實踐活動桂冠和國家創新科技大賽二等獎;隊會課《品味茶人生 感茶人精神》獲省級三等獎;舞蹈《茶發芽》獲南平地區一等獎,并在武夷山茶博會上演出;綜合實踐課《茶香飄飄》獲南平地區二等獎……
讓武夷山實驗小學這所山區學校吸引教育界目光的正是茶文化校本課程建設。
所謂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者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如今不少學校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擔負起傳承地方文化、構建辦學特色的任務。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因盛產茶葉聞名于世。源遠流長的閩越文化、武夷巖茶獨特的制作工藝,令武夷茶譽滿海內外。將武夷茶文化作為校本研修對象,再自然不過。不過武夷山實驗小學開展的校本課程建設,并非淺嘗輒止。
校本課程開發是新課改的亮點和難點,也是檢驗教育良知的試金石。教育的功能是育人。學生具備何種程度的知識、能力、情感與態度,決定了他們的終身持續發展質量。教育,顯然不能失了這一本真。
懷揣著這樣一份教育情懷,武夷山實驗小學不斷調整教育追求,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為依托,秉承“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將來更美好的生活而教育”的育人理念,以學生成長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為“軸心”,進行了系統構建。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學校堅持“面向全體”“兒童性”“主體性”三大原則。校本課程覆蓋全體學生,而不是某方面有特長的部分人群;尊重兒童認知規律,以科學、音樂、綜合實踐、美術等不同學科為課程載體,通過“我了解”“我參與”“ 我實踐”“ 我創作”的不同方式,在三至六年級開展以“茶韻飄香、明理修德”為主題的武夷茶文化校本課程建設。
三年級開展“我了解——武夷傳說、故事及詩歌賞析”的教學,校本課程收集了有關武夷山傳說、故事及詩歌、楹聯、兒歌等內容,通過教師對武夷茶知識及禮儀講授、制作流程視頻欣賞、傳說故事分享、誦讀茶諺茶民謠等形式,讓兒童了解甚至會講述一個個優美的傳說、故事,培養兒童對鄉土文化的粗淺了解,激發他們了解家鄉的興趣。
四年級的兒童正處于青春前期,正確的形體知識、美好的儀態教育將為他們未來的身體發育帶來良好的影響。為此,學校安排了“我參與——茶藝茶歌舞”課程。茶藝學習主要培養兒童對中國傳統禮儀的認識,初步養成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美德;茶舞則結合武夷山民間舞蹈,教授給學生正確的形體知識,達到“美儀修德”的教學目的。
五年級的課程是“我實踐——茶與綜合實踐”,安排的是關于武夷巖茶的氣候、土壤、茶的品種、種植與制作等內容,要求學生收集、整理身邊隨處可得的相關資料,通過實地觀察、小組研究、總結匯報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觀察、研究、合作的能力,形成“保護環境”“尊重勞動”“熱愛家鄉”的正確情感,以及初步的社會責任感。每年秋季和春季,學校還要安排學生外出實踐,到星愿茶業有限公司和茶葉研究所,實地了解茶的品種和制作過程。
武夷山現有2000多家茶企,繽紛多彩的茶葉包裝、各蘊深意的產品商標、琳瑯滿目的各種茶具為六年級的“我創作——茶與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美術課將當地的文化元素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設計茶商標、制作茶包裝,創作以茶為主題的小報、香包、刮畫、手工茶具等作品,并與武夷山市攝影協會合作,以“我眼中的美麗武夷”為主題,指導學生創作出一批獨具童趣、視角豐富的作品。
“武夷茶文化”校本課程于2012年申報了福建教育科學學會的“鄉土課程”課題項目,學校二十多位教師參與教材的編寫、授課工作。按照要求,每個主題負責人在初步制訂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課時安排的同時,要對學生學習需求進行調研和評估,廣泛收集素材,進行教學的反思和總結。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亦不斷完善和補充課程的內容,剔除一些過于專業、不適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內容,在民間傳說、故事等素材的選擇上更加精細,并進一步拓展校外實踐活動內容和加強教師的主動教研意識。2013年底,在泉州開展的教育學術年會上,武夷山實驗小學校長丘敏作了《茶韻飄香 明理修德》的專題匯報。2014年,武夷山實驗小學的“武夷茶文化”校本課程課題在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申報成功并獲得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