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核桃壩村,時任村支書何殿倫率先種下3.5畝茶,將改變村民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其中。
就是這3.5畝茶,帶出了后來核桃壩村的萬畝茶園。曾經“頓頓紅苕苞谷飯,吃水要翻幾匹山”的日子早已成為歷史。
時光一走就是15年。到1996年,核桃壩茶葉面積過萬畝,成為湄潭最早富起來的村子,被譽為“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
核桃壩的成功,讓湄潭人看到了希望。2005年,湄潭縣委、縣政府認定湄潭的“優勢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敗在茶”,把茶葉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
此時的湄潭縣,茶葉種植面積僅3萬畝左右。不可思議的是,湄潭縣在多年之后,一躍成為全國茶葉面積第一大縣。
湄潭茶產業為何發展如此之快?帶著這個問題,回顧湄潭多年茶產業發展之路,記者找到了答案。
十多年來,湄潭縣委、縣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把茶產業作為各級黨政一把手工程,一屆接著一屆向茶產業綿綿用力――2005年到2009年間,湄潭縣委連續五年的一號文件,都聚焦茶產業發展。
這些年來,湄潭縣用《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實現茶產業轉型跨越的意見》《關于2013-2015年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湄潭縣茶文化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方案》《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從優良茶樹種苗繁育、茶葉基地建設、加工提升、品牌創建、市場開拓、茶文化傳承、融合發展等方面給予茶產業大力扶持,整合湄潭縣各部門項目、資金,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捆綁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支持茶產業發展。
湄潭縣委、縣政府十年工夫,滴水穿石,當初零星散落全縣的3萬畝茶園,亦澎湃成“海洋”――
2016年,湄潭縣茶園面積60萬畝,人均1.2畝,成為全國茶葉面積第一大縣。
這么多年來,湄潭的茶園實現了量的變化,更有質的飛躍――
2016年,60萬畝茶園給湄潭帶來88.5億元的綜合產值,將湄潭縣送上茶業綜合效益全國茶葉百強縣第二位的寶座。
小小的一片茶葉,成了湄潭縣百姓的致富“金葉子”。
最早踏上茶產業發展之路的核桃壩自是不用說,2016年,靠茶吃飯的核桃壩村民年均收入已達到25139元。
村子里無一例外的洋房,隨處可見的小汽車更是村民富裕的直觀證明。
金花村田家溝種茶的日子遠遠晚于核桃壩。那是2003年前后,當地群眾利用退耕還林的契機,退耕還茶,種起“搖錢樹”。到2016年,田家溝村民人均收入已與核桃壩村不相上下。
湄潭茶產業為何發展如此之快?湄潭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主任葉大祥點明了另一個原因,“因為茶葉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群眾愿意種茶,所以核桃壩村的3.5畝茶園才能擴張到上萬畝,最后蔓延至整個湄潭。”
放眼湄潭全縣,諸如田家溝、核桃壩村這般因茶而富、因茶而美的地方比比皆是――該縣畝均茶青收入6000元以上,平均1畝茶園可讓1.5個貧困人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