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退改5畝低產茶園,種上良種花生,畝增收8500元,收入比過去高出好多。”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留山村村民潘良才告訴記者。
獨木不成林。留山村花生種植業的發展只是安溪縣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安溪是茶葉大縣,但“唯茶是農”,農業結構隱藏著巨大的經營風險。如何才能擺脫這樣的窘境,一直困擾著當地的干部和百姓。
“莫道地不生金。只要結構調優,照樣流金淌銀。”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說,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調優農業結構,闖出了一條工業與農業、田間與車間、企業與市場、產業與項目有效對接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為農民開啟了一片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安溪縣龍門鎮的桂林和觀山等村都處于丘陵地帶,海拔也較高,氣候非常適宜種植茭白,村民種植茭白的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于是,龍門鎮積極鼓勵和扶持當地農民發展茭白種植,并大獲成功。
“全村現在種植茭白1500多畝,村民們都脫貧致富了,往后發展前景還大得很。”茭農林布袋說,“商家都跑到基地來訂購,由于供不應求,有一次我們還忍痛推掉了1萬斤的訂單。”
如今,“桂白”牌茭白成為泉州市名優蔬菜,進入大超市、大農貿市場,前幾年還成為全國農運會指定專用綠色食品。
龍門鎮黨委書記李樹明表示,目前全鎮種植茭白6000多畝,年可增收近1億元,“瞄準市場找路子、挖掘特色樹牌子、連接市場賺票子”,茭農們牽住了增收的“牛鼻子”。
在湖頭鎮,過去農民大量種植鐵觀音,但由于海拔低,茶葉不僅產量低,品質也缺乏競爭力。湖頭鎮因勢利導,引導農民退出低產茶園,發展米粉加工。
“我們有自己的特色產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米粉不愁銷路。”湖頭鎮福壽村的陳實碧信心滿滿。
湖頭鎮宏福米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樟加對記者說,目前全鎮共有米粉加工戶2000多戶,從業人員1萬多人,年產量近3萬噸,行業產值3億多元。
“湖頭米粉制作受傳統條件制約,整個產業星星多、月亮少,品牌知名度不高。”湖頭鎮鎮長李瑞謙認為,要想做大、做好米粉產業,就必須走品牌經營之路。
隨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準的實施,湖頭米粉依托精細的分工,流水線式作業,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產量大幅提升,突破了“缺量”瓶頸,打造出一批龍頭企業。同時,對傳統的米粉包裝進行設計改良,讓湖頭米粉不僅成為美味佳肴,還成為饋贈佳品。
位于安溪縣長坑鄉的山格村是安溪縣著名的“淮山村”。在陳連德的淮山地里,老陳講起他的“淮山經”:以前村民基本種茶,2008年開始,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號召和扶持把他的致富夢給喚醒了。兩年前,他種了3畝淮山,每畝純收入3萬元,全村淮山產業人均收入達8000多元。
“淮山是一種很好的食材,通過與傳統工藝的結合,以其為主要原材料,委托專業的食品生產廠家制作成米粉、面線等食品,這是深受消費者認可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化模式。”安溪縣長坑鄉黨委書記陳鮮明表示,他們新推出的淮山系列加工產品,很受消費者青睞。
高向榮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等新挑戰,安溪縣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科技短板,提高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了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