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茶葉生產再創歷史新高,茶園總面積486.2萬畝,比2010年增加151萬畝,增幅45%。茶葉總產量28萬噸,比2010年增加11.5萬噸,增幅69.3%。茶葉農業產值131.9億元,比2010年增加79.5億元,增幅151.7%。茶園面積、產量、產值位居全國前列。
“湖北由種茶資源大省實現產業大省跨越,茶葉機械化的發展功不可沒。”省農機局長劉長華近日表示。近十多年來,湖北省茶葉生產機械化快速發展,部分茶產區機修剪率達到了90%以上,機采摘率達到了50%以上。
湖北省種茶歷史悠久,長期位居茶葉大省之列。那么,機械化,給茶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新的變化呢?
遇上機械化,規模種植成時尚
“機械采摘要求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了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機械采摘,2010年,村里開始實行茶葉標準化生產。”鶴峰中營鄉白鹿村茶葉合作社負責人何斌告訴記者。白鹿村茶葉合作社種有1000多畝有機茶。村里此前茶葉種植大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而且部分田園是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種植水平低,后期加工也跟不上。6年前,在他的倡導下,村里集中實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生產,更換了新品種,添置了采茶機和加工生產線,茶葉品質比此前單戶生產高,產量也增加了,農戶收入也比以前每年增加了1000多元。
小、散、弱,曾是湖北省茶園種植的特點。農戶茶園以小茶園為主,分散承包,戶均茶園面積只有2.3畝。機械化生產,促使這種狀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茶葉產區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生產成了時尚。
據夷陵區農機辦副主任龍金瓊介紹,光夷陵區茶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便達54個,涌現出一批大型茶葉專業合作社。高山云霧茶葉專業合作社擁有14065畝連片種植面積,入股合作茶農1763戶。鄧村綠茶專業合作社現擁有41000畝茶園,入股合作茶農6312戶。
英山縣農機局副局長肖斌介紹,英山目前擁有連片1萬畝以上的茶葉帶7個、50多個千畝茶葉小區、60多個茶葉專業村。
農機與農藝融合,生產效率大提速
“在蕭氏茶葉清江坪1000畝新建標準化茶園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我們提出的1.9米開廂種植兩行的方案被采納,在茶樹播行兩端錯行預留1.5米的中耕機掉頭空地。”宜昌市夷陵區農機推廣站副站長曾憲忠說,這些年,夷陵區在促使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據介紹,夷陵區推廣的“高標準建園、移土培肥、平衡施肥、種植綠肥、茶園鋪草、定植良種、合理修剪、物理防治、機械采摘”等九項茶園產業基地建設標準在全國推廣。曾憲忠說,從近幾年的實踐看,此九項技術大大提高了茶葉品質,茶葉優質率提高了30%以上,畝平增收800元。
茶園生產的機械化,主要集中在機中耕、機植保、機修剪和機采摘四個環節。2014年,夷陵區進行了茶葉“四機”集成技術研究,并歸納整理了一套適合該區坡地茶園的“四機”集成技術標準化操作規程,當年茶園示范面達1.2萬畝。
肖斌透露,英山縣今年研制出了四連體茶葉揉捻機,提高了制作效率,適合小規模茶葉機械化流水線的生產工藝需要,正在申報國家專利。大綠茶的制作全部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名優茶的制作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
降本增效,茶農購機用機熱情高
“機械一天可采摘800~1000斤,而人工只能采摘60~70斤,是人工采摘的10倍多。”恩施紅土鄉黃勝弘對于機采效率豎起了大拇指。他說,全鄉茶葉種植面積1.3萬余畝,在修剪、生產加工等環節實現了機械化,尤其是采摘機和加工機械,特別受當地茶農歡迎。
據農機部門測算,每采摘1公斤鮮葉,機采比手工采摘可節省成本0.3元,一臺割草機一天可割草8~10畝,工效是人工除草的10倍以上。一年割3~4次,割下的雜草直接鋪在茶行間作有機肥。據測算,茶樹修剪、大宗茶采摘和茶園除草采用機械化操作后,每畝可節省成本200元左右。
看到了降本增效的好處,茶農購機用機熱情高漲。英山縣目前茶葉制作加工機械達到了3800臺套,修剪采摘機械2200臺,大型標準化、清潔化、機械化全自動流水線6條。恩施中營鄉白鹿村茶葉合作社短短幾年,便購置了各類農機數十臺,在種植、加工各個環節基本實現了農機化生產。每當采茶季節,宜昌鄧村綠茶聯合社13個農機專業服務隊,忙都忙不過來。
目前,全省茶葉機械擁有量達192613臺,其中,茶葉修剪采摘機械101992臺,茶葉加工機械90621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