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不采茶”——這是中國農耕歷史上沿襲千年的慣例。當下,“白露”節氣已過,而在四川宜賓翠屏區金秋茶葉專業合作社,當地茶農卻一反常態,依然在茶園中忙碌采茶。
打破慣例的力量來自改革創新。幾年前,宜賓醒世茶業有限公司創立“黃金白露”這一紅茶品牌,在“晚”字上下工夫,讓當地原本被拋棄的晚秋茶變廢為寶。
金秋茶葉專合社的故事只是川茶產業的一個縮影。2016年,四川全省茶產業種植面積達32萬公頃,比2012年增加33%,與之相對,毛茶產值157億元,較2012年激增82.6%,排位從全國第六升至第三。
兩組數據背后暗合令人欣喜的信息:在規模和總量穩步提升的同時,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和力度喜人。
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川茶產業外延式擴張逐步被內涵式增長取代,做原料茶、為人作嫁衣裳的時代正在遠去。
外塑品牌 求解川茶“墻內開花墻外不香”
金秋茶葉專合社是川茶集團的原料基地,輻射宜賓翠屏區邱場鎮15個村共2000公頃優質茶園,“敘府龍芽”綠茶品牌就是出自這里。
茶葉雖好,卻“墻內開花墻外不香”。之前,“敘府龍芽”和川茶許多品牌一樣,受制于川茶悖論怪圈——歷史久,格局小;產量多,品牌少。大量茶葉一度淪為外省茶葉的“貼牌”原料。
絕地反擊。川茶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重點突出“一提一創一培(提質量、創品牌、培育新動能新動力)”三大抓手。2014年,130多家四川茶企成立川茶品牌促進會,共同的目標只有一個:打造川茶區域大品牌。最近兩年,全省茶葉區域品牌集群式崛起——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2個、國家地標保護產品16個……
今年10月,川茶營銷創新發展聯盟企業——四川天府龍芽股份有限公司也將掛牌成立,四川茶企正式告別單打獨斗,開啟抱團發展時代。
內提品質 以標準化生產提升茶葉品質
品牌既要內有品質,也要外有招牌,兩者缺一不可。
在對外不斷擦亮金字招牌的同時,川茶也躬身于茶葉品質的保障。
2014年,川茶集團開始在邱場鎮茶園基地進行標準化技術推廣,涵蓋了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生產各個方面。“每年川茶集團的技術專家過來開展5次培訓,合作社再分片區培訓茶農。”金秋茶葉專合社理事長劉小進說。李正明正是最早響應標準化的農戶之一。當時由于種植要求提升,他不得已花2000多元請了兩個工人。
付出得到立竿見影的回報。
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的次年,李正明種出的新茶芽頭飽滿,收購價一下由每公斤20元漲到了30元。
標準化種植帶來的品質提升得到各方認可。經嚴格檢驗,全省30個茶葉樣品中,22個農殘指標、2個重金屬指標低于標準值,而同時,茶多酚等多個指標高居全國前列。“一低一高”,川茶品質凸顯。
種植“技改”帶來了產值和產量的雙豐收。上半年我省春茶再傳喜訊:總產增加1.99萬噸,同比增長14.84%,價格更是比去年上漲10%左右,助力380萬茶農人均增收38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