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位于安溪龍門的八馬茶葉總部生產基地,記者看到,公司8條濃香型茶葉生產線正保持滿負荷運行。“這幾年,受國內外經濟低迷影響,茶葉整體消費受到影響,但公司的產值和銷售額都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八馬茶葉董事長王文禮對記者說。
市場低迷,八馬緣何逆勢而上?這與“資本”不無關聯。
長期以來,市場上的安溪鐵觀音茶以清香型為主,盡管這一香型廣受消費者青睞,但其屬于輕發酵茶葉,須放在冰箱內低溫保存,否則容易變味。這一狀況,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鐵觀音茶的整體需求。
幾年前,八馬研發出濃香型鐵觀音,銷量大增。由于看好八馬的發展前景,2012年底,IDG、天圖資本、同創偉業、天璣星等投資機構,聯合向八馬茶業注資近1.5億元。據悉,這是國內茶行業首筆過億元的私募股權融資。
幾年來,拿到注資后的八馬,在IDG等投資機構的指導下,開始擴張生產線和布局市場。同期,這些成為八馬股東的投資機構也對八馬的內部管理進行了變革,一個行之有效的現代管理制度很快在八馬公司內部建立起來。
“那時,濃香型茶葉市場剛啟動,必須搶占先機,幾大機構的注資十分及時。”王文禮告訴記者,正是幾大機構的注資和介入,使得八馬在接下來的3年多的時間里贏得了發展機會,公司得以快步發展。
優良的經營業績,更是讓八馬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去年12月8日,八馬茶業在新三板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登陸新三板的鐵觀音茶企。
資本“軌跡”
在安溪,登陸資本市場的茶企,八馬并非孤案。
2013年3月,昭德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交易。
2013年8月,總部位于安溪的坪山名茶借殼上市公司“華豐集團”,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安溪鐵觀音行業首家在香港上市成功的企業。
當地的茶界人士告訴記者,在鐵觀音茶產業轉型升級的當下,茶企借助資本的力量進行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安溪茶葉協會秘書長林松洲對記者表示,與資本結合,八馬的模式最為可行,其路徑是先引入作為戰略投資
者的投資機構,得到了巨額融資的同時,實現股權多元化,然后借助投資機構的力量變革公司治理結構和對市場進行重新布局,待到公司基本面發生較大變化后,再尋求上市。
記者從泉州金融工作局獲悉,去年以來,已有和君資本、福建省創業投資協會、江蘇省創業投資協會、深圳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20多家投資機構,先后與安溪眾多茶企接觸,已達成了多項投資協議,多家茶企獲得巨額注資。個別投資機構甚至在安溪設立辦事處,就近開展相關的業務。
“安溪茶企的發展和轉型需求與投資機構的投資沖動形成了共振,這將有利于茶企掃清上市障礙,盡快登陸資本市場。”泉州金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安溪板塊”愿景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茶企與資本結合的過程中,當地政府也扮演著推手的角色。
為推動茶企的“資本化”,安溪加快積極培育企業上市梯隊,除了已登陸資本市場的坪山、八馬、昭德等企業外,目前尚有12家上市后備企業。此外,當地還在財稅、融資、用地等八大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成立茶葉企業改制上市專項基金,鼓勵企業加快改制步伐,引入戰略投資者,最終登陸資本市場,盡快形成資本市場茶領域的“安溪板塊”。
林松洲介紹,目前,安溪縣擁有茶業企業550多家,年產值超過億元的有7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50家。在與資本接觸和結合的安溪茶企中,八馬、日春、中閩魏氏、三和等一批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
“在安溪茶產業轉型升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我們希望更多的茶企與資本結合,以創新資本運作的方式,帶領鐵觀音產業突圍、轉型和升級。”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說。
茶業是安溪的傳統產業、民生產業,更是當地的特色支柱產業。近年來,這一產業也遭遇到了市場結構巨變、各大茶類競爭激烈帶來的諸多困難和挑戰。面對困境,突圍與轉型不可回避,而且尤為迫切。一個現實的問題則是,與傳統的工業產業相比,作為農業產業的茶產業,在人才、管理、資金等方面,瓶頸更多,轉型更加艱難。
去年以來,中央、省、市反復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是創新驅動。對于安溪茶產業來說,創新驅動,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奮力突圍之外,對外尋求資本支持,借助外力進行轉型,是一個現實選擇。資本來了,融資解決了,更重要的是,還帶來了多元的股權結構、先進的管理模式、完善的內控機制和領先的市場運營能力。
創新是轉型的最大動力。眼下,安溪茶產業向資本要動力這一創新之舉,值得關注、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