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入伏時節,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的湄潭依然愜意宜人。沿山間串村入戶的油路前行,隨處可見一棟棟漂亮整潔的農家樓房院落,散布在滿目青翠欲流的茶園林間。
進入黔北貴州茶葉第一縣——湄潭,你能實實在在感受到什么是“百姓富、生態美”。
一片茶葉催生的特色鄉村旅游業
湄江鎮金花村有個“七彩部落”,位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生態茶園。這個去年新建的“部落”原名大青溝,有73戶人家274人,多年來村民主要靠種茶為業走上致富路,2014年人均年收入達到11400萬元。
2015年,該村以良好茶園生態為資源,成立鄉村旅游開發公司探索茶旅一體化發展模式,走傳統一產連接二產,重點發展三產的路子。村民們以黔北民居、生態茶園、有機稻田等生產生活資源入生態資源股,當年人均就凈增收入3000元。村民老徐的農家樂——徐記大食堂,每天營業額在5000元以上。
園區管委會主任葉大祥告訴記者,一片茶葉綠了山頭,富了農家,美了鄉村。如今湄潭幾十萬茶農開始向城里人“出售茶園風光和清新的空氣”。像“七彩部落”這種融一二三產為一體,茶旅一體化協調發展,村民以資源和資金入股,抱團開發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的農村經濟升級發展模式,在湄潭縣農村已如星羅棋布。園區二、三產比重由2011年的14.48%、19.7%上升為2015年的22.49%、26.91%。
湄潭縣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驅動,依托生態茶基地建設,以生產性景觀、加工工藝體驗、美麗鄉村建設為資源,實現茶旅一體發展。以中國茶海公園等13個園區為重點,融合文化元素,打造科普旅游、茶文化博物館等,推進“全域旅游、快旅慢游”,實現鄉村旅游“井噴式”增長,全縣旅游業增速連續兩年位居遵義市第一。
園區標桿效應驅動貴州茶產業快速發展
在湄潭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蘭馨茶業公司電商工作間,正在處理網購發貨業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通過淘寶、京東等平臺網銷茶葉額在3—5萬元,去年雙十一當天銷售55萬元產品。
記者了解到,2012年,以茶產業為主導的湄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經科技部批準正式啟動建設。近5年間,形成了科技引領茶產業生產、加工、銷售、農旅等全產業鏈良性發展的格局。
大數據應用初露端倪園區以大數據平臺建設為科技創新中心點,以農業科技園區O2O官方體驗店建設和茶業物聯網信息中心建設為兩翼,實現了茶產業在線監控、病蟲害適時預警和示范點產品質量全程追溯,實現了茶產品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促進了茶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園區建成了以貴州省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茶產業院士工作站等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平臺,凝聚各方科技創新資源,突破全產業鏈的關鍵共性技術;以各級科技特派員隊伍為紐帶,通過領辦、創辦企業和開展科技服務,推動科技創新轉化,引領產業提升發展。園區先后完成茶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等科技項目188個,取得了包括專利、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地方和企業標準等成果733項,實現“黔湄系列”國審茶樹良種、以“遵義紅”為代表的新產品開發應用等科技成果轉化91項。
由于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在全產業鏈的支撐和滲透,湄潭茶產業已成為貴州乃至西部的龍頭。全縣茶園達60萬畝,投產茶園45萬畝,建成生態有機茶園4.6萬畝。良種無土快速繁育試驗示范等技術成果推廣輻射都勻、鳳崗、石阡、思南等全省主茶區,截至2015年,拉動全省茶園面積達到689.2萬畝,位居全國第一。
湄潭園區核心區茶產業年總產值達到28.05億元,土地產出率9.31萬元/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0元,比2011年增加7966元。由于推廣減量化施用化肥、農藥的技術,減少了農村的面源污染,湄潭縣森林覆蓋率由2011年的59.16%上升到2015年的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