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茶行業有點迷失方向。
據2014年統計,我國茶園總面積4112萬畝,茶葉產量209.2萬噸,茶園面積與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同年,茶葉出口總量為30.1萬噸,去除出口量,可以推算出我國年人均可消費茶葉2.75斤,可是我國實際年人均消費茶葉僅1.12斤。茶葉產能嚴重過剩,茶葉的內外銷壓力很大。但是,不少地方仍然盲目地在毀壞森林、開辟茶園,這樣發展茶產業,豈不是要賠本賺吆喝?
不注重科研和技術引進,卻把工藝做得越來越復雜。如不少紅茶產區流行手工紅香螺、紅松針、紅眉茶等。還有某鐵觀音企業表示,他們的產品如何考究,其中僅炭焙提香就需要5次。茶人洪治認為,茶葉品質和復雜工藝不能劃等號,不是說工藝越復雜,品質就越好。相反,多一道工序就多一道風險和損耗,多一道工序必然多一份人力成本。
過分強調“貨賣一張皮”,包裝越來越豪華、越來越繁瑣,這樣既增加產品成本,又不環保,也不符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國家規定,茶葉包裝層數不應超過3層,包裝空閑率不應超過55%,初始包裝之外所有包裝成本的總和不應超過商品銷價的20%。
茶葉價格越賣越高,炒作之風此起彼伏。一些商家囤積居奇,把茶葉炒成天價,追捧老茶、制售假茶,從中牟取暴利。2005年后猛炒普洱,2007年跌入谷底,之后輪番炒作金駿眉、湖南黑茶、武夷巖茶、白茶等等。以金駿眉為例,動輒數千元、上萬元,實則為畸形市場、夸大的需求,我不禁要問,這么昂貴的茶葉,究竟有多少人能消費得起?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高端需求的存在,但畢竟是少數;不接地氣的茶市新寵金駿眉,最終不過是曇花一現、好景不長。
今后茶葉市場將日趨理性,價格也將日趨理性。很多同行抱怨說現在生意很難做。此話不假,未來茶葉生意更難做。因為這是一個嚴重供過于求的行業。對此,茶企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有風險意識。我們除了做好質量、保障品質外,在選擇市場定位時,一定要弄清楚,我們做出來的茶葉要賣給誰喝?在選擇價格定位時,一定要弄清楚我們的目標客戶是否買得起?不能盲目人云亦云、東施效顰。
白茶是工藝最簡單、最原始的茶類,始于上古時期神農時代,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在古代,由于人們對茶葉缺少科學認識、又受生產條件的限制,靠天制茶,品質很不穩定,導致白茶在唐代以后漸漸淡出歷史舞臺。10年前,在福建福鼎、政和茶企的共同努力下,恢復白茶生產,積極推廣營銷,白茶逐漸被茶客認識接受;近幾年隨著茶文化的普及和對白茶的深入研究,發現白茶不但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而且具有突出的保健功效,白茶市場迅速升溫。在白茶時代即將到來之前,我們須清醒意識到白茶發展要走群眾路線。
首先,價格親民。白茶工藝簡單,工序少,單位生產成本最低,具備親民銷售的前提。各地茶商應結合當地消費水平,推出老百姓買得起、喝得放心的親民白茶,來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價格區間總體在每斤100-500元。
其次,保障品質。萬丈高樓平地起,品質是基礎,根基不牢,樓越高越危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避免出現鐵觀音盛極而衰悲劇重演,也不要忘了曾經一統天下的白茶是如何被歷史淘汰的。茶人洪治愿意將白茶專利技術與生產企業廣泛合作,通過改進品質,造福茶友、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