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九龍江北溪往福建省華安縣縣城走,一路青山綠水,令人賞心悅目。這個僅有16萬人口的閩南山區小縣,“綠”中掘“金”,不僅多次躋身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還成為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實現了經濟和生態發展的雙贏。
從無到有 生態茶給予發展獨特優勢
華安縣山地面積占比95%,以前,農民只能在梯田上種植一些水稻、龍眼,產出有限,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世紀之交,福建鐵觀音風生水起,華安縣確定了“興茶富民”戰略。然而,華安臨近“鐵觀音航母”安溪,市場競爭激烈,想要異軍突起并不容易,“從生態做文章”成為華安縣茶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走進位于仙都鎮大尖山的茶園,鐵觀音茶芽嬌翠欲滴。不過這些茶可不同于普通的鐵觀音——肥料用的是有機羊糞,鋤草完全依靠手工,一排排殺蟲燈點綴在茶株間,除草劑、殺蟲劑等卻難覓蹤跡。
源于生態并給予精細化管理的茶葉自然能賣出好價錢。“價格是普通茶葉的5倍左右。只要抓住這個正確的發展方向,茶業未來的發展就不是問題。”茶園所屬的哈龍峰茶業公司總經理劉火城說。
劉火城的茶園只是華安縣推進生態茶業的縮影。如今華安全縣已有無公害茶園10萬畝,有機認證茶園1.2萬畝,并獲得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的生態招牌。
2015年,華安縣干毛茶產值約16億元,農民人均茶產業收入7500元,占當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
變廢為寶 全域旅游帶動群眾致富
山清水秀、生態優美是華安縣最大的“資產”,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亦有贊美之辭。然而,這些資源卻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近年來,華安縣積極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向世人展示其山水之美。
沿著彎曲的山道行駛至海拔470米的新圩鎮官畬村,茶葉散發出馨香,一座座新房房頂上橢圓形的族標“雙鳳朝陽”格外醒目,廣場上游人或穿行覽景或駐足拍照。官畬村是華安縣著力打造的15個美麗鄉村之一,曾經隔絕的畬寨開始走上一條旅游富民的新道路。
“有時一天便可接待5000名外來游客,官畬由原來全縣最窮的村子,成為縣里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村子,88戶村民有86戶蓋上了新房。”村支部書記藍金福說。
旅游發展,交通先行,“十二五”期間,全縣新增公路通車里程340公里,兩條高速公路相繼通車。土樓、漳窯遺址、國家森林公園、高山族村寨……華安多年保持的獨好生態優勢迸發活力,吸引了海內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據了解,去年華安接待游客8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25億元,均增長20%以上。
“目前,華安縣正在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世遺文化游、一江兩岸游、現代農業游、特色鄉村游四駕馬車齊頭并進。”華安縣旅游事業局局長郭美建說。
以退求進 特色工業攜手環境齊頭并舉
關閉污染或落后產能企業85家,拒絕10多個投資數十億元的項目,年減少工業稅收7000多萬元……華安縣這些“割肉出血”的做法曾讓一些干部和群眾不理解。
可如今,“不是不要GDP,而是要綠色GDP”的觀念已在華安深入人心。
華安山地森林眾多,加之處于九龍江北溪上游廈門、漳州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幾經權衡和論證,華安縣轉變思路,將工業建設項目集中安置在南部的經濟開發區。作為全縣工業發展的主戰場,華安開發區在發展中,實施最嚴格的項目淘汰制和引入制度,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齊頭并進。“下一步,華安將用好用足國家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低碳城市等政策,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吸引更多生態項目落地。”華安縣縣委書記侯為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