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4月,去年的白毫銀針就賣得差不多啦。”4月正值福鼎白茶開茶季,福建省大沁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穎幸福又忙碌,“這幾天,來了許多外地客商,有個正準備刷一筆50萬元的大單。”
在茶葉領域,大沁是后來者。公司在醞釀了5年之后,于2014年成立。近年來,全國茶產業遭遇低谷,白茶也過了高速發展階段,行業吹來一陣冷風。
“別人都勸我,現在行情都不好,入市很容易虧本。但我想,作為新成長起來的企業,行業的頹勢也可以成為起步的優勢。”她說。
的確,短短一年多,大沁已快速成長,去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是預想的10倍”。
低谷入市,她的創業經歷,有何過人之處?
低谷中的競爭力
在成立大沁之前,陳穎和丈夫經營著一家全國化油器龍頭企業。多年的打拼經驗,讓她對做好白茶生意也信心十足:“我的化油器生意可以做到全國最好,白茶也可以。”
怎樣才能把白茶競爭力做到最好?答案在產業鏈的源頭——茶園。
公司成立前的幾年,她一直在找尋茶園。直到2014年,她找到福鼎市磻溪鎮十三坪2300畝的有機茶園。“十三坪”又稱知青茶園,開墾于1971年,園中幾十年的老茶樹比比皆是,是福鼎條件最好的茶園之一。
但這么好的茶園,如何輪得到一個新來者?
此時,低谷入市的好處就體現了出來。在當時的行情下,沒有企業敢輕易拿下如此大的茶園。“大沁本身有一定經濟實力,當時我們做茶葉的誠意也讓政府放心。”陳穎說。很快,這片茶園就成為“大沁茶園”。
“我把公司和茶園當作女兒一樣對待。”陳穎說,“我們不用除草劑,請工人來拔雜草。對有機肥的要求,更是嚴苛到不計成本。我們專門請教了專家,用較清潔的羊糞,從山東運過來,先發酵幾個月,再挖溝埋進土壤,沒有二次污染。”這樣的羊糞,一噸價格為2600元,一年要50噸。去年一年,有機肥加人工費,花了600萬元。
但這600萬元,沒白花。“大沁的茶,是甜的。”品過大沁的茶之后,很多茶葉經銷商如此感慨。
危中尋機后來居上
作為新來者,如何讓自己的企業穩住腳跟,甚至危中尋機、后來居上?
陳穎首先從市場定位入手。目前,許多茶企由于原先定位禮品茶、高端茶,正面臨痛苦轉型。而大沁作為新來者,沒這包袱。“我們的定位是好茶不貴,回歸本位。我們堅持用傳統工藝來做白茶,接受度相對變高。主打產品是200多元一個的茶餅。”
近年來,許多茶企放棄跑茶博會,認為行情不好,跑了也沒用。她卻認為,對新企業來說,這是個契機。去年5月開始,她從南到北奔波,跑遍各大茶葉展會。
果然,機會到來。去年,某著名普洱品牌出現經營危機,其下線眾多代理商開始尋找其他品牌代替。去年5月,陳穎來到濟南茶博會參展,大沁茶精致的包裝吸引了該普洱品牌的山東代理商前來品茶,雙方一拍即合。不久后,一個17人的經銷商團隊從山東來到福鼎,對大沁茶場詳細考察,很快就成為大沁的代理商。
就這樣,經過一次次危中尋機,陳穎后來居上,在福鼎、廣州、重慶、上海有了5家直營店,加上加盟店,共有30多家門店。
給扶貧添把力
2300畝的茶園,在為大沁生產上好茶葉的同時,也解決了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
大沁一成立,便在磻溪鎮建設3000多平方米的茶葉交易市場。“往常,磻溪鎮沒有交易市場,相比點頭、白琳等鎮,就缺了知名度。茶農不但要把茶葉挑到其他鎮出售,也賣不上好價錢。同等品級的茶青,以前別人如果賣200元一公斤的話,我們只能賣到80元。”陳穎說,市場建好后,解決了本地茶葉交易難、價格上不去的問題。
她還投資580萬元修建道路,不但通往茶園,還修到村民家門口。“我們的發展,要感謝這里的茶和這里的人。”她說。
“茶山這么美,我想把生態旅游發展成為特色產業。”她還有更大的雄心。目前,茶園山間已種植萬余棵山茶花、櫻花、桂花,實現四季有花。每到采茶季節,茶園中來觀光、攝影、體驗采茶的客人絡繹不絕。游客不但帶熱了茶山,也帶旺了周邊的農家樂、瓜果園。目前,大沁茶園已成為福鼎市的知名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