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殊院街一茶館門前,擺著一個不銹鋼茶桶,后面的小黑板上寫著:免費茶,喝后請洗碗。5月26日中午12點,居民劉女士拿著水杯來接茶,她說自己“喝慣了這個味了”。
據了解,茶桶每天9點半就擺好,直到下午5點半,持續已經一年半。四季變換,茶葉也會變換,冬天取生姜,配紅糖,夏天則是羅漢果、菊花、枸杞混搭。
提供免費茶的是文殊院義工們,大家輪流值班。經費則主要來自他們制作的盆栽。義工們以分類回收的廢物為盆,栽以青苔、綠蘿、多肉等,輔以親手捏制的小人、形狀恰好的假山,完成后周末擺在茶館門口售賣。
施茶:自取自洗 一天要倒40水壺開水
26日上午9點半,文殊院街66號門前,擺出一個不銹鋼茶桶,10升左右。左邊的塑料箱里,幾個黑瓷碗反扣在鐵絲網上,旁邊還有兩個盛有清水的塑料箱。箱子后的植物上,掛著“一清二洗”的紙牌。
在茶桶后面,一塊小黑板上醒目寫著:免費茶,喝后請洗碗。右邊的提示牌寫著:我們推行環保垃圾分類,將回收利用所籌的資金投放到施茶點中,在為路人提供清涼滋養的同時,邀請您一起關注環保。
上午11點半至12點的半小時內,十余名附近居民先后來接茶水。中途,三位義工提著水壺,重新加開水。
62歲的劉女士家住附近,路過時總會過來接一杯。在她之后,是來成都走親戚的山東人李先生,他看到了“免費茶”的提示,停下來,伸手接了一瓷碗。“茶很濃,略有回甜”,他幾口喝完,在水箱里清洗干凈后放回原位,對旁邊身穿橙黃色馬褂的小劉道了聲謝。
小劉是館內的義工之一,在成都一所大學讀大四,有空閑就到茶館照看施茶點。她說,天氣晴朗時的下午是施茶高峰期,“一天要倒上40水壺開水”。平日,她不僅要幫人倒茶,還要告知施茶點的目的和經費來源。
來源:義工做盆栽售賣 和接茶人交友
在茶館背后,義工工作室走廊上擺著幾十盆微型盆栽。盆栽的器具取材多樣——缺口的瓷碗,“破了肚”的紫砂瓶,“傷了頸”的青花瓶……小劉說,這都是義工從各處取回來的廢品。
在茶館廚房外,有7個塑料垃圾桶,上面貼著“鐵鋁制品”、“花色塑料袋”、“硬質塑料及各色塑料瓶”等。
當天,43歲的陳女士值班。她說,盆栽售賣多在周末進行,不定價格,顧客們則按內心標準付費,成交價多在15至20元一盆。她個人最喜歡的是用一塊撿來的斷裂樹干做成的盆栽,斷裂后的形狀如一座假山,一根掰斷的細木棍被毛繩連成8步樓梯,通向假山頂,盡頭是一個拇指大的小熊貓抱住樹干。“都是義工用心做的”。旁邊的盆栽里,有一對席地面對而坐的彩色小泥人,這個作品“耗費了一位義工一天的時間”。
平日,陳女士“感覺不到自己是在工作,像回到小時候,玩泥巴,找青苔”。她說,施茶點隨著口口相傳,建立了一部分固定接茶人,附近的三輪車師傅占了一定比例。其中一位高高瘦瘦的三輪車師傅,“很像駱駝祥子”,每次接茶都會帶著兩個瓶子,剛開始,接完總有些不好意思。后來陳女士和他交上了朋友,見面總能聊上一陣子,才發現“其實他很開朗”。
記者從負責人處了解到,在文殊院這一茶館登記做過義工的,前前后后已經有800多人。市民李先生說,自己在施茶點喝過茶,開始關注起身邊垃圾如何分類,“以后自家要是有可用的廢品,也會給他們送過去”。 華西都市報記者毛玉婷攝影雷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