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漢開辟古絲綢之路以來,絲與茶始終相伴,歷經滄桑,攜手共結和平、友誼、合作的紐帶。唐代時期,陜茶就沿著絲綢之路,遠輸西域各國。陜茶始于商周、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榮于明清,有著千余年生產貢茶、官茶的歷史。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為復興陜茶文化、提振茶產業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發展希望。繼陜西茶企自營出口的綠茶首次走向國際市場之后,今年4月,陜西太白山天然植物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藥王茶”,成功打入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歐盟市場,這是陜西代用茶首次走向國際市場,是陜西茶企自營出口的又一突破……
多措并舉推動農產品出口破局
陜西省商務廳務實求真,多措并舉,把支持陜西特色農產品生產、出口作為貫徹中央惠農政策和促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抓手,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措施支持農產品出口加工企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增產增收,先后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陜西特色農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進了蘋果汁及獼猴桃等多個品類農產品出口。
近年來,面對經濟下行及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陜西省商務廳深挖陜西特色農產品出口潛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出口定位為特色農產品突破格局的戰略突破點,確立一批有活力、有潛力的新興企業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并組織人員深入開展精準幫扶企業活動,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強化要素保障,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行業帶動能力,為企業提供多種指導措施,幫助企業開發國際市場。挖掘出以“藥王茶”為代表的一批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農特產品,陜西省商務廳指導企業一方面優化產品、強化品牌、從需求出發精耕市場;另一方面,聯合龍頭企業,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的產業經營模式,帶動農村經濟,制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6年4月,在陜西省商務廳的幫助下,陜西特色農產品代表之一的“藥王茶”首次打入歐盟市場,一舉獲得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個國家代理商的訂單。
酒香也怕巷子深質量品牌需同步
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盟對進口食品的安全標準近乎苛刻,2014年10月歐盟還在原來的標準基礎上,提高了對包括茶葉在內的中國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藥王茶”成功打入歐盟三國。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王國龍認為,“在歐盟農產品認證最基礎的三個條件——土壤、大氣和水層面,陜西特色農產品的生長環境擁有天然優勢,出口歐盟的潛力很大。相關企業應借助有關出口支持政策的機會,積極捕捉市場機遇,放開眼界,抱團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以國際市場帶動國內更好地發展。”
為支持陜西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質量不斷提高,促使農產品擴大出口,陜西省商務廳及相關部門單位重點推進陜西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試點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止目前,陜西共有4個示范區先后被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質量安全示范區數量在全國排第10位。通過創建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讓陜西農產品出口企業呈現出質量意識提升、質量控制能力提升、出口產品價格提升、外貿訂單數量提升的良好態勢。
在促進農產品出口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水平的同時,陜西省商務廳也不遺余力地幫扶企業進行品牌宣傳,面向企業大力開展商標知識宣傳,培養企業負責人的商標意識;同時幫助企業完善商標管理制度,并對有潛力的商標實施重點培育,爭創陜西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想方設法促進企業品牌影響力發展。
對于陜西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塑造,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王國龍說:“陜西企業家,大多習慣專心埋頭做產品,但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企業在做好產品的同時,還要下大力氣去傳播品牌,積極主動地將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好產品,推介給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為更多的人群提供品質服務。‘藥王茶’這兩年來品牌形象推廣方面的努力,為陜西農產品行業做了一個榜樣。”
產業化經營助力精準扶貧
特色農產品的培植周期較長,許多企業因產能跟不上而錯失市場;另一方面,由于擔心生產和銷售的風險,許多農民不敢獨立種植,導致大量勞動力長期閑置,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基于這對矛盾,陜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并給予多項政策支持,使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實現機制聯結、利益共享,有效帶動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產業扶貧、精準扶貧。
作為“藥王茶”全國唯一研發生產企業——陜西太白山天然植物有限公司在太白縣投資建設了“秦嶺藥王茶文化產業示范園”,在基地示范作用下,周邊農民已開始藥王茶大規模人工種植。經計算,未來3年可帶動太白縣及其周邊的農民栽培10000畝以上的藥王茶種植規模,直接、間接安置就業人口1500人以上,每年可實現利稅2000萬元以上。
據當地農民介紹,陜西太白山天然植物有限公司通過合作社與他們簽訂藥王茶種植合約,由公司統一為農戶提供種苗、農資、培訓和技術服務,最后按照合同統一收購農戶的產品,免去了他們的生產和銷售風險,大家都很樂意。“在種植產品收益之前,每到6~9月的采茶季節,公司會組織我們上山采茶。”一位加入合作社的老鄉樂滋滋地跟記者算了筆賬,“采茶的收入,每個月大概在7000元左右,三四個月下來那可不少啊。”
太白縣縣長張建科認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最大的優勢,一是免去了農戶端的風險,二是企業也穩定了貨源,增加產能。而且企業通過合作社,剔除中間商販,以高于商販收購價、低于商販兜售價的價格,直接從農戶手里收購產品,既讓農民增加了收入,又節約了企業采購成本。此外,該產業化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一體化運營模式,也確保了終端產品從種植、生產、銷售全過程的質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