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茶香彌漫在閩南的悠悠樂曲中,各色茶具呈現著層次落錯的美,來自臺北的司茶人汪文芳與廈門茶事設計師曾和平在兩岸茶席交流會上是第一次見面,品茶、聞香、共賞茶席之美,短短幾個小時,讓兩個人都感慨“以茶會友,收獲太多”。
日前,臺灣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在大正人文館舉辦了一場茶香濃郁的茶席交流會,演繹茶席之美。臺灣茶聯的總會長,臺北分會、高雄分會各會長帶隊,共來了25人與大陸的司茶人交流品茶。兩岸的司茶人都帶來了自己珍藏的茶品,甚至有1961年和1979年生產并自然保存至今的包種茶和阿里山太和春。
“這次來大陸進行茶席文化交流,臺灣司茶人都覺得收獲很多。” 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臺北分會會長劉青羲告訴記者,兩岸的制茶各有特色又一脈相承,臺灣最早的制茶就是從福建傳過去的,臺灣的烏龍茶和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在茶種上實際就是一脈的。
“喝茶是內心的淡定,品一杯茶是一份修行,倒茶的人學會了謙卑,喝茶的人學會了感恩。” 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高雄分會會長馮文炫告訴記者,這樣的兩岸茶席交流,今后還希望能在廈門繼續下去。“茶文化有包容性,今后還可以做茶與音樂、與花、與書道,甚至與酒的結合。茶道不僅是泡茶,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馮文炫說,接下來自己還將在廈門開設茶藝的培訓交流班,培養更多大陸本地的茶藝師。
張富欽:茶席之美 兩岸相通
出生在臺灣南投凍頂茶區的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總會長張富欽告訴記者,家中是三代做茶。這次,他也帶來了家鄉的凍頂烏龍茶。 張富欽告訴記者,臺灣在茶道美感、器具搭配、人文展出上都是強項,正因如此,現在兩岸喜歡茶的人群越來越年輕,茶席的視覺美學讓人群擴大。
張富欽說,臺灣和大陸的茶文化很多都是相通的,但大陸的茶文化相對保守些,而臺灣的茶文化更顯祥和、包容。“兩岸在相互了解分享的同時,能夠品嘗到彼此的好茶,更能感受兩岸茶席文化不一樣的美感,這樣的交流,我們樂此不疲。”
馮文炫:茶席像化妝 濃淡各相宜
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高雄分會會長馮文炫是這次茶席交流會的主要推動人之一,在他看來,畫與茶席是對應藝術者的生活美學,“茶有賞茶、賞席、賞器,畫有賞人、賞思、賞做,都是對應的美。”
這次選擇“秋水茶會———茶與畫的對話”作為兩岸茶席文化交流會的主題,馮文炫解讀說,“茶與畫”的主題既有一個人喝茶如畫的韻味,也有兩岸好朋友好久不見話茶的意義,茶的擺設、高低比例之間很有講究,不同的茶席給人的感受也不同,“就像美容化妝,濃妝淡妝在不同的場合,能給人不同的印象。”
“廈門和臺灣離得這么近,語言和文化又相通,共同推廣茶藝再好不過。”
劉青羲:廈臺茶文化 相似度更高
在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臺北分會會長劉青羲看來,世界三大飲料可樂、咖啡、茶中,只有茶對身體和修身養性最有幫助。將中華文化的內涵推廣全球,用茶文化最合適。
“茶理、茶道,都可以對文化進行不同形式的呈現。”經常來廈門的劉青羲說,“廈門在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內在的精神領域上都有著完整的呈現,因為地緣的關系,和臺灣的茶文化相融程度更高。”
“這幾年茶展的活動越來越多,明顯感覺到大陸越來越重視茶文化了。”劉青羲說,現在在茶席設計、茶室空間上,臺灣來大陸的交流很多,“這方面大陸進步得很快,也有很多臺灣老師常在大陸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