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又名玉桂,據《崇安縣新志》載:肉桂茶樹最早發現于武夷山慧苑巖,另說原產武夷馬振峰上。為武夷名叢之一。遠在清朝已負盛名,“蟠龍巖之玉桂……皆極名貴”。本世紀40年代,原中央茶葉研究所也曾在企山名叢觀察園中,將肉桂列為諸名叢之前茅。
巖茶品種的選育,以優異品質為先決條件,并依據生長環境、茶樹形態、葉形葉色等特征確定花名。肉桂就是以香型為特征冠以花名的。近代科學對肉桂香氣進行分析,確定屬清花果香型。證明了前人對肉桂香氣的評價,是準確的。
肉桂除了具有巖茶的滋味特色外,更以其香氣辛銳持久的高品種香備受人們的喜愛。據行家評定,肉桂的桂皮香明顯,佳者帶乳味,香氣久泡尤存,沖泡四、五次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齒頰留香;湯色橙黃清澈,葉底黃亮,紅點鮮明,呈綠葉紅鑲邊狀;條索勻整,緊結卷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部分葉背有青蛙皮狀小白點。
肉桂是遲芽種,春梢長勢旺,不易“開面”,宜分期分批適當嫩采,掌握中小開面采。晴天8~10時采為優,下午2~5時次之。
曬青一般20~30分鐘,翻青一次,以失水率達10~15%為宜。陽光強度大時,采用兩曬兩晾方法,以利萎凋均勻。將曬青適度的茶青移于室內晾青,時間半小時左右,使梗中的水分往葉片輸送,俗稱“還陽”。陰雨天,可用加溫萎凋。
做青是初制中最復雜細致的作業,只有掌握熟練技能的師傅,認真細致操作掌握,才能做出特有的品質,“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手敏工夫細”。宜在溫濕度穩定而緊閉門戶的“青間”進行。采用特有的搖青技術,葉緣磨擦,促進茶多酚有一定程度的氧化,并散發水分“褪青”,然后靜置,促進走水“還陽”,輔以做手,輕動作拍葉,直至葉脈透明,葉子呈三節色,即青蒂、綠腹、朱緣,花果香顯露為適度,失水率達32~35%。全程8~10小時。搖青次數10次,每次搖青轉數自7轉漸增至65轉,靜置時間前后大體為60—80—30分鐘。前期茶只搖青不做手,中期茶搖青后輔以做手,后期茶因葉質粗老,需做手。
做青適度的茶葉,即進行炒青,固定已形成的品質,純化滋味,提高香氣。炒青時鍋溫220~250℃,以悶炒為主,約2分鐘,起鍋,強壓揉捻1分鐘,葉子基本成條后復炒。復炒鍋溫稍低,為180℃,時間短,僅20秒鐘,這道工序對形成特有的“巖韻”有很大的作用。
復炒后“走水焙”,溫度90~120℃,經10多分鐘,焙至六、七成干后下焙。簸去碎末,攤涼,復焙1~2小時,行“文火慢烤”,這是武夷巖茶特有的工序,有增進茶香、提高茶湯濃度和耐泡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