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大栗樹茶場位于瀾滄江上游,被專家喻為“突破茶樹生長極限”的海拔2200——2600m的無任何污染源的云霧山中。該地區從80年代初發展茶葉生產以來,因受海拔過高,霜期長達120d/年,熱量不足,極低氣溫可達-6℃以上,大大超過了云南大葉種茶樹的耐性;≥10℃的活動積溫接近適應茶樹生長的臨界值3500℃(中國茶區≥10℃的活動積溫在4000℃以上);年降雨量1000mm(茶樹生長的最適降雨量在1500mm左右),而且干、濕季分明,月降雨量分布不均,同時受地勢復雜,茶園坡度均在25度以上,茶園土壤保水率低的影響,使得大栗樹茶場有森林茂盛,土壤肥力高,有機質含量豐富,“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連天滿云山”的獨特生態環境條件。但無論是建場初期的茶子直播還是1997年前的裸地無性系茶苗移栽,其成活率都很低,目前已投產茶園的缺株斷行率在20%以上,難以形成合理的種群密度,嚴重制約了該場茶葉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針對這一狀況該場與云南農業大學茶學系與保山茶樹良種場合作于1997年進行了無性系茶樹良種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獲得成功。目前該場已累計推廣該項技術面積700余畝,茶樹成活率達95%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云南茶區大都分布在海拔1200——2200m的山區丘陵地區,自然制約因素與大栗樹茶場相似或相同的特點,加上筆者研究云南茶葉多年的經驗,在云南適宜茶樹生長的山區推廣該項技術,必將對提高茶樹成活率、成園率、加速良種茶園的建設和云南茶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栽培技術
(一)品種選擇 雖是良種,但不同的茶樹良種其適應性和抗逆性等千差萬別。特別是云南大葉種與小葉種茶樹相比,其抗旱、抗寒性差。因此,大栗樹茶場在品種的選擇上事先做到對各良種的特性以及主要經濟性狀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科學決策,最終選擇了由云南省茶科所選育的國家級無性系良種云抗10號,純度達100%。通過后期的表現來看,品種的選擇是正確的,成活率達95%。
(二)整地覆膜 根據地勢,按等高線開墾行寬1O0cm的梯級茶園,沿行深翻50cm以上。經一段時間的太陽曝曬后,于栽植前進行一次復墾、平地。然后沿茶行走勢覆蓋地膜,覆膜時中間留出45——50cm的膜面,兩邊培土壓實,以免被風吹起達不到保水、保土、保墑、增溫的覆膜效果。覆膜應結合移栽時間(大栗樹茶場于7月中旬雨季時移栽)于茶樹栽植前3——4d進行。做到起苗與栽植的連續、緊湊,提高成活率。
(三)合理密植 茶葉產量的高低,取決于每667平方米土地面積上茶樹群體累積有機物的能力,大栗樹茶場根據海拔高、茶園坡度大、水地流失嚴重、熱量不足的特點,采用株距20cm,行距80——100cm,單行雙株的栽培規格。目前從三齡茶樹的生長勢來看,這一種植規格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成園率高,葉面積指數達到了3.5左右。
(四)栽植技術 移栽于每年7月中旬雨季時進行,栽植于陰天或者雨天晴天的傍晚進行。栽植前按種植規格在預定的種植行上打塘,打塘時盡量避免破壞地膜,塘的寬度和深度根據茶苗根系的生長情況而定,深度和寬度要比茶苗根系深。寬8——10cm為宜,之后塘中施入底肥、拌勻。然后一手拿兩株茶苗,植入塘中,注意使根系盡量舒展于塘中,茶苗的根頸部略低于地面,扶正茶苗,將打塘外翻的表土填入塘中,填至一半時,用手將茶苗輕輕向上一提,使根系得到舒展,再將土壓實,澆定根水,之后將地膜復原,用土壓實。為減少水分的蒸發,栽植后離地上部15——20cm處將茶苗的頂打掉。
(五)栽后管理 注意檢查地膜,保證地膜的完整性;進入秋冬季后要注意霜凍對茶苗的傷害,可用稻草、雜草等覆蓋茶苗,以減輕霜凍對茶苗的傷害。同時注意補苗。
二、效果
利用地膜覆蓋技術,大栗樹茶場在新茶園的發展過程中,克服了自然條件的制約因素,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茶樹成活率高。達95%以上。
2、茶樹生長勢旺盛。一年生茶樹樹高平均達61cm;主稈徑粗平均1.95cm、一級分枝徑粗平均1.5cm、二級分枝徑粗平均1.2cm;樹幅平均達34.5cm。皆遠遠超過了一般裸地栽培的茶樹。
3、增溫效果明顯。因地膜對地表逆輻射的阻擋,保持了熱量,據調查,15——20cm的地層地溫比裸地平均升高2.5℃,茶樹萌芽期比裸地茶樹提前了1O——15d。
4、土鑲肥力提高和物理性狀得到改善。據測定:A`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6.01%;速效K、速效P、堿解N分別為153.7mg/kg、27.3mg/kg、277.2mg/kg。皆遠遠超過裸地茶園的含量。同時,地膜覆蓋防止了土壤的風蝕和水蝕,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達到結構疏松,水穩性結構增加,利于茶樹根系的生長。
5、保水和防治雜草的效果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