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是五云(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五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嶺,群巒疊翠,溪流縱橫,云霧彌漫。乾隆時有個拔貢叫程悌,常游車云山而留有一詩:“云去青山空,云來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兩潭景色更是綺麗誘人,清時張鐃有詩描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來。濺花飛霽雪,暄石響晴雷。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緣知龍伯戲,擊水不能回。”這云霧彌漫之地,絲絲縷縷如煙之水氣,滋潤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獨特的信陽毛尖提供了天然資源。
上等優質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礎。信陽茶區屬高緯度茶區,四季分明,茶園比南方開采晚、封園早。每年隆冬季節,冰雪封凍了高山,覆蓋了大地,萬物失去了生機,唯有茶樹傲寒而立,青枝綠葉,茶花次第怒放,濃香溢人,煞有春意,似乎在向大自然宣告——我是強者。人們為了給這強者注入更強的活力,每年都及時對茶園進行封根培土,增施有機肥。
茶樹借助這特殊力量和休養生息的機會,貯存了大量的養分,滿足了翌年生長需要,加之深山區陽光遲來早去,所以這里茶葉內含物豐富,特別是氨基酸、兒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質、水浸出物等含量,均優于南方茶區,為南方茶區所不及。這里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種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視為珍品。每逢采茶季節,滿山遍野身著紅、綠衣的采茶姑娘,似仙女下凡,似玉蝶翩翩起舞,用她們纖細的嫩手,一片片、一芽芽的采摘細嫩芽葉。你怎會想到1千克特級信陽毛尖竟然需10萬多個芽頭。這里凝結了多少采茶姑娘的心血啊。“誰知杯中茶,滴滴皆辛苦”,可想信陽毛尖的采摘標準要求是如此嚴格。
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點85%以上;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占80%以上;二三級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占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鮮葉。80年代后期,新開展的特優珍品茶,采摘更是講究,只采芽苞。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并要求及時送回蔭涼的室內攤放2-4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信陽毛尖品質好,端在炒中成。
信陽毛尖炒制工藝獨特,炒制分“生鍋”、熟鍋”、“烘焙”三個工序,用雙鍋變溫法進行。
“生鍋”的溫度140-160℃,“熟鍋”的溫度80-90℃,“烘焙”溫度60-90℃,隨著鍋溫變化,茶葉含水量不斷減少,品質也逐漸成。“生鍋”是兩口大小一致的光潔鐵鍋,并列安裝成35℃-40℃度傾斜狀。“生鍋”用細軟竹扎成圓掃茶把,在鍋中有節奏地反復挑抖,鮮葉下綿后,開始初揉,并與抖散相結合。反復進行4分鐘左右,實成圓條,達四五成干(含水理55%左右)即轉入“熟鍋”內整形;
“熟鍋”開始仍用茶把繼續輕揉茶葉,并結合散團,待茶條稍緊后,進行“趕條”,當茶條緊細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時,進入“理條”,這是決定茶葉光和直的的關鍵。“理條”手勢自如,動作靈巧,要害是抓條和甩條,抓條時手心向下,拇指與另外四指張成“八”字形,使茶葉從小指部位帶入手中,再沿鍋帶到鍋緣,并用拇指捏住,離鍋心13-17厘米高處,借用腕力,將茶葉由虎口處迅速有力敏捷搖擺甩出,使茶葉從鍋內上緣順序依次落入鍋心。“理”至七八成干時出鍋,進行“烘焙”;烘焙經初烘、攤放、復火三個程序,即成品優質佳的信陽毛尖。上等信陽毛尖含水量不超過6%。
信陽毛尖初制后,經人工揀剔,把成條不緊的粗老茶葉和黃片、茶梗及碎末揀剔出來。揀出來的青綠色成條不緊的片狀茶,叫“茴青”,春茶茴青又叫“梅片”。“茴青”屬五級茶,揀出來的大黃片和碎片末列為級外茶。經揀剔后的茶葉就是市場上銷售的“精制毛尖”。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這是一個科學而明智的舉措,起到了“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作用,從而使信陽毛尖產地擴大到9個縣(區),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名優茶生產基地。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準信陽毛尖注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市政府委托,成為信陽毛尖的注冊人。證明商標是公益性商標,可授權符合條件的單位使用。該證明商標規定:信陽毛尖證明商標的使用范圍必須是東至固始縣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別山交界處、北到淮河沿線、南至大別山北側信陽市行政區域內符合信陽毛尖品質特點和加工工藝的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