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屬鱗翅目刺蛾科,分布廣泛,食性雜,幼蟲稱“癢辣子”,取食茶和油茶等多種喬木和灌木的葉片,嚴重時將茶樹吃成光桿。幼蟲體具毒刺,觸及皮膚,會疼痛紅腫,影響采茶等田間作業。近年來該害蟲在浙江省的一些林間和林一茶結合地帶的無公害茶園和有機茶園中為害較重。調查發現,有些茶園中每米茶行的蟲口甚至高達數百頭。筆者初步觀察了扁刺蛾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并在無公害茶園進行了防治,現將結果簡要報告如下。
1.形態特征
扁刺蛾成蟲體、翅灰褐色,后翅顏色較淡,體長10-18mm,翅展25-35mm。前翅2/3處有一褐色橫帶,雄蛾前翅中央有一黑點。前、后翅的外緣有剛毛。卵長橢圓形,淡黃綠色,隨著卵的發育,色漸變深,孵化前轉暗褐色,長約1.1mm。幼蟲體長22-35mm,扁平橢圓形,背隆起。每體節有4個綠色枝狀毒刺,其中蟲體兩側邊緣的1對較大,亞背線上的1對較小。中背線灰白色,體背中央兩側各有一個明顯的紅點。繭鈣質,硬而脆,灰褐色,長14-15mm。蛹匿于繭中,長橢圓形,灰白色,羽化前轉褐色。
2.生活習性
在長江中下游茶區1年發生2代。浙江茶區第1代幼蟲常于6-7月發生,第2代幼蟲發生在8月份。幼蟲棲息于葉背,較多地分布于茶叢兩側。幼齡時咀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半透明枯斑,多在茶叢中下部成葉的背面活動,幼蟲成長后逐漸上移。老熟幼蟲爬至根際表土中結繭化蛹。第2代幼蟲老熟后在表土中結繭越冬,翌年初夏化蛹,5月中下旬成蟲羽化。
3.防治方法
(1)燈光誘殺。加強蟲情測報,當蟲情嚴重時,在7~8月第1代成蟲期或5-6月第2代成蟲期,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2)噴施病毒制劑、蟲生真菌制劑或化學農藥。藥劑多噴施在茶叢兩側和茶叢中下層葉背,不同類型的茶園可選用不同的藥劑。
①有機茶園和無公害茶園中,于1-2齡幼蟲期噴施扁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NPV)懸浮液,使用濃度為1.0x108~1.0x1010多角體/ml;也可在傍晚噴施從茶園扁刺蛾體上分離培養的擬青霉(Paecilomyces sp.)孢子懸浮液,濃度為1.0x107-1.0X108孢子/ml;或者將NPV懸浮液與擬青霉孢子懸浮液等量混合后噴施。
②在無公害茶園中,當蟲情嚴重時,可在扁刺蛾NPV制劑中加入茶園中允許使用的4000-6000倍的菊酯類農藥,或2000倍的有機磷農藥,或1000倍的Bt制劑進行噴殺。
③無公害茶園中,還可在低齡幼蟲期噴施4000倍的菊酯類農藥或1500倍的有機磷農藥進行防治。
(3)農業防治。在10月份冬耕施基肥或早春在茶樹根際施催芽肥時,清除蟲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