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又名十里香茶,1980年評為云南省級名。寶洪茶產(chǎn)于云南省宜良縣城西北5公里外的寶洪寺,唐朝期間由福建開山和尚引進福建小葉種種植而成。據(jù)1948年《新纂云南通志》載「滇茶除普洱茶外,有寶洪茶,產(chǎn)宜良……為該地之特品」。可見,寶洪茶早已是云南宜良的特品,為高香型的名茶之一。
茶樹多分布在寶洪寺四周的寶洪山上,這里海拔高約1000多米,林木交蔭,云霧重,日照短,漫射光多,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6.3℃,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腐殖質(zhì)和礦物質(zhì)含量豐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壤有利茶樹的生長,有利芽葉有效成份的形成和積累,為形成香味特異的寶洪茶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
寶洪茶采摘精細,具有開采早、采期短、采得嫩三大特點。每年春分后清明前開始采摘,清明時采摘結(jié)束。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采回的鮮葉薄攤在竹簸箕內(nèi),攤放3--5小時,使其散發(fā)部分水分,去除青草氣,便于炒制。
寶洪茶炒制方法酷似龍井茶,曾有宜良龍井條之稱。主要工藝分殺青、攤涼回潮、輝鍋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擄、抓、扣、撳、壓、推、磨八種。炒制時根據(jù)鮮葉老嫩、含水量高低成形程度靈活變換,因勢呵成。
殺青:是蒸發(fā)水分,鈍化活性和初步做形的過程。當鍋溫140℃左右,在鐵鍋上涂少許柏油,使鍋面光滑,待青煙消失,投入500--700克攤青葉,開始用單手擄翻高抖手勢,當散發(fā)一定水分后,降低鍋溫至60℃左右,逐漸改用抓、扣、撳、抖手法進行造形,用力由輕到重,達到理直茶條、撳壓成形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時,起鍋攤涼,歷時12分鐘左右。
輝鍋:目的是進一步做形和干燥。當鍋溫50--60℃,投入殺青回潮葉1.5公斤左右,開始采用抖、抓、擄手法,將青鍋葉抖散、抓齊、理直成條,待茶葉全部柔軟,有熱手感時改用壓、推、磨手法,進一步做形,將茶葉壓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脫落,折梗即成粉末時,起鍋攤涼,分篩割頭除末,勻堆裝箱。
寶洪茶茶香特異,人們流傳著「屋內(nèi)炒茶院外香,院內(nèi)炒茶過路香,一人泡茶滿屋香」的說法。其品質(zhì)特點是:夕照扁直平滑,形似杉松葉,隱毫稀見,色澤綠翠,香氣高銳,味濃鮮爽,湯色黃綠清澈,葉底肥嫩成朵。
寶洪茶性寒,貯藏1--2年后的陳寶洪茶有清火解熱的藥理功能,因而頗受消費者的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