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規劃設計 根據生態學理論的要求,結合茶園整體布局和結構的實際,本著“先易后難、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則,科學合理規劃設計項目區的園、林、水、路,制定細化實施方案,并做好工程測量、施工和投資預算等關鍵環節工作,做到每一片改造的茶園事先均有規范圖和效果圖,提高項目規劃設計的合理性、預見性、科學性、準確性和實效性。
2、營造防護林 在茶園山頂、周圍、路旁和風口處營造防護林,提高綠化程度,防止風沙侵入和空中飄浮塵埃等有害物質污染茶園。
3、茶園留養模式 a、高密度留養模式 :株×行= 2m × 2.5m ,株高控制在 1.8m -2.5m 之間,每畝留養茶樹160株,并合理配置其它樹種6-8株,株×行= 10m × 10m 。b、間隔留養模式:株×行= 6m × 5m ,株高控制在 1.8m -2.5m 之間,每畝留養茶樹20株,并合理配置其它樹種8-10株。株×行= 8m × 8m ;c、茶—樟、茶¬—豆科樹種(固氮)模式:選用本地季風常綠闊葉林和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中的樹種:樟樹、山蒼子(木姜子)等樟科樹種。選擇具有固氮功能的豆科植物,不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肥力,又能滿足茶葉光照直射和散射的需要;d、茶—經濟林果間作:在改造茶園中按適宜的密度和當地水肥條件,選擇與茶樹沒有共同病蟲害,分枝層次較高,效益好,投產快的果樹或經濟林木,如山蒼子(木姜子)、杜仲等,配置喬—灌結構,間作的樹種不僅具有生態效益,而且還能增加茶園效益。
4、種植行道、山頂、園區四周、箐溝樹木 在茶園道路旁或空閑地段種植行道樹,規格一般以間隔 6米 種1株為好,在山頂、箐溝、園區四周適當密植樹木,株×行= 3m × 3m ,樹木要求選種闊葉樹,如香樟、水東瓜樹等,有利于防風、調節茶園微域氣候,涵養水源、保護天敵、培養生物多樣性和美化茶園環境。
5、種植梯壁植物 在茶園的護坡梯壁上、間隙中種植圓葉決明、平托花生等植物,種植規程因品種、茶園 地勢、土壤肥力狀況的不同而異,一般以挖穴種子直播為宜,每穴播種子3-5粒用細土覆蓋,不宜撒播影響效果。種植草類的目的是提高茶園植被覆蓋度,牢固梯壁,減輕水土流失,增強保土、保水、保肥能力,營造天敵棲居地,實現茶園生物多樣性;在幼齡茶園實行套種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及紫云英、苜蓿之類的綠肥。
6、建設蓄排系統 根據茶園面積規模大小設計安排,建設蓄水池、蓄水坑,蓄水池容量一般15 -20m3 為宜,有條件的也可建過濾池,容量一般為 30m3 ;蓄水坑容量一般以3 -5 m3 為宜,蓄水的目的是截留排澇、生產灌溉用水。同時在茶園內側修筑深 15cm 、長5 -10m 的竹節溝,解決雨期排水,保護茶園地表完好。有條件的茶園可考慮安裝噴灌系統,提高灌溉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增強抗旱防旱能力。
7、安裝防控設施 因地、因園制宜安裝蟲情測報燈、物理殺蟲燈,有利減少危害蟲口,提高病蟲害防治效能和茶葉產品的衛生質量安全。同時在茶園內放養雞、鵝等禽類,具有消滅害蟲、禽糞肥土、增加土壤有機 質和輔助人工除草等功效,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8、改良品種結構 品種改良是生態茶園標準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宜于選種高優型、高抗性良種。如云抗10號、雪芽100、紫娟、長葉白毫、桃型葉等優良品種,通過良種引種,優化茶園布局和品種結構,提高茶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9、施用安全綠茶有機肥及安全農藥 茶園嚴控不合格肥料的施用及不全安農藥的施用,杜絕人為的因素影響茶葉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