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的精品茶膏在制作過程中是非常的獨具特色的,貢茶院制作茶膏是在借鑒民間制作茶膏的工藝基礎上,再加上選料考究,加工精細,精確控溫等多方面的操作,熬制凝結成茶膏。形成一套工藝考究、工序繁雜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體歸納,有如下幾亇環節:
①選料及清洗——將云南上貢的頂級普洱茶粗洗去除茶葉表面的灰塵及雜物后進行蒸濕,然 后分解為小塊,這一過程中經數十道工序,講究所解小塊葉有完形,不能 造成茶葉的斷裂,其中精選工藝能夠達到茶葉的葉片級,每一工序都精挑 細選,嚴格控制。
②收水——采用晾曬和壓榨,先將多余水分透析出來,然后再全力將茶葉內存的茶汁擠出, 其間通過短期的加溫熬制,使茶葉的纖維與內含營養物質分離,并反復過濾,收 汁;
③冷淀——把不同階段中所得到的茶汁經沉淀后進行歸類,使所用茶葉濃度接近,通常有 經驗的工匠能從一份茶汁中分離出將近36種不同要求的茶湯;
④ 精煉——將得到的茶汁放在開口的容器內,隔水以恒溫加熱,通常使用珍貴的花梨木制 炭,取其能恒溫,持久。選配天干地支陰陽時辰,隱含吸取日月精華之意.
⑤ 收膏、壓模——將析出的茶汁糊狀物經降溫干燥,獲得稠密度更高的軟膏,再入模干燥 后成形,放入高檔瓷瓶中。
清代茶膏最早來源于云南少數民族的土司采用大型銅鍋進行熬制,完全憑借經驗制成品,由于云南是茶葉大省,產量較為可觀,使得其中有一部份通過茶馬古道輸入西藏,受到西藏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青睞。由于所得不易,成為上層貴族(包括活佛級以上的僧侶、宗教領袖)享受的特權物品之一。同時又禁止民間飲用。當時有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膏工坊,自行熬制茶膏,專供活佛級以上的人飲用。這一時期清朝庭開始通過與青藏的政治接觸了解到這一物品,并逐漸被高層人士所接受,形成清宮固定的生活習慣之一,末代皇帝溥儀曾對著名作家老舍提起過:“按清宮的生活習慣,夏季喜歡喝龍井茶,冬季則愛喝普洱膏。”,他又說:“我每年不會放過喝‘頭貢’的。普洱茶膏是皇室的寵物,擁有普洱茶膏是皇室成員的顯貴標志”。雍正皇帝特別喜歡飲用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其指定云南普洱茶膏成為貢品,開始每年向朝廷進貢,成為皇室貴族的高級茶飲。
在清代由于云南省屬于少數民族地區,受到當時的中央滿清政府猜忌,茶膏轉而由宮廷中貢茶院選用茶馬司所進貢普洱茶制作,專供皇家所享用,這一類茶膏目前存世量極少,曾有3克拍賣出近萬元的紀錄。同時,由于清宮貢茶院制作茶膏的一系列繁雜工藝要經過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這種工藝嚴謹苛刻,工序繁雜,費時費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擔。它有點近似我們今天最先進的生物工程——恒溫狀態下的生物培養工藝。這在當時科技落后,沒有先進的化驗儀器及提取設備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通過這一工藝生產出的產品,相比于民間采用手工作坊技術粗制濫造而成的簡陋產品有極為明顯的品質差異,得到了歷代皇室成員的青睞,被后世稱之為茶中精品。
這一系列繁雜工藝的好處是;一方面盡最大可能保留茶葉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獲得的茶膏保留了茶葉中的精華;另一方面也因為經恒溫培養后,能分解及殺滅大多數特定的有害物質,并同時使大量有益成分得到壯大,為茶膏后續的陳化提供了“動能”,這一過程,其實是人為的模似出一個類似于茶馬古道中的提煉環境,使得茶膏的品質向更高層次轉化。
|